|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13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 ·田径教练员职业及其劳动特征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相关研究 | 第14-20页 |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20-21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 ·访谈法 | 第22页 |
| ·头脑风暴法 | 第22-23页 |
| ·特尔菲法 | 第23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23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3-24页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4-85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 | 第24-25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 | 第25-26页 |
| ·战略 | 第26-27页 |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 ·一般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 ·系统论 | 第27页 |
| ·控制论 | 第27-28页 |
| ·信息论 | 第28页 |
| ·核心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 ·战略管理 | 第28-30页 |
| ·平衡计分卡 | 第30-31页 |
| ·直接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 ·目标管理理论 | 第31-32页 |
| ·激励理论 | 第32-33页 |
| ·我国田径教练员的职业劳动特征分析 | 第33-40页 |
| ·从田径运动的项目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 ·从田径运动训练的时间学特征分析 | 第34-36页 |
| ·从田径项目的竞赛环境分析 | 第36-38页 |
| ·从田径教练员职业劳动性质角度分析 | 第38-39页 |
| ·从田径教练员工作内容角度分析 | 第39-40页 |
| ·我国田径教练员的绩效考评现状分析 | 第40-49页 |
| ·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对绩效认知度较低 | 第41-42页 |
| ·绩效考评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不足 | 第42-43页 |
| ·绩效考评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 | 第43-44页 |
| ·绩效考评的"田径专项化"程度偏低 | 第44-45页 |
| ·绩效考评偏重高水平教练员 | 第45-46页 |
| ·绩效考评过程中考评者的主观作用偏大 | 第46-47页 |
| ·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不合理 | 第47-48页 |
| ·绩效考评的管理功能正向发挥作用有限 | 第48-49页 |
| ·基于我国田径教练员劳动特征的考评体系的构建 | 第49-72页 |
| ·考评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 ·考评体系构建原则 | 第50-52页 |
| ·战略导向原则 | 第50-51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51页 |
| ·有效性原则 | 第51页 |
| ·可靠性原则 | 第51页 |
| ·可操作原则 | 第51-52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体系构建 | 第52-72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 第52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指标内容 | 第52-57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指标设置说明 | 第57-60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指标测度及方法选择 | 第60-62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指标权重确定 | 第62-66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指标评判及赋值标准 | 第66-67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效度 | 第67-68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设计 | 第68-72页 |
| ·田径教练员绩效考评体系的实践研究 | 第72-85页 |
| ·天津市田径教练员绩效考核与评价 | 第72-74页 |
| ·被考评教练员基本情况 | 第72-73页 |
| ·考评团体的选择与组建 | 第73页 |
| ·天津市田径教练员2009年绩效指标考评计量 | 第73-74页 |
| ·天津市田径教练员2009年绩效指标考评值分层计算 | 第74页 |
| ·天津市田径教练员2009年绩效分析 | 第74-80页 |
| ·天津市高水平田径教练员2009年绩效分析 | 第74-77页 |
| ·天津市基层田径教练员2009年绩效分析 | 第77-80页 |
| ·基于田径教练员职业劳动特征的绩效考评体系分析 | 第80-85页 |
| ·基于田径教练员职业劳动特征绩效考评体系信度分析 | 第80页 |
| ·基于田径教练员职业劳动特征绩效考评与传统田径教练员工作考评对比分析 | 第80-83页 |
| ·基于田径教练员职业劳动特征的绩效考评体系的满意度分析 | 第83-85页 |
| 5 研究结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85-87页 |
| ·研究结论 | 第85页 |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附录 | 第92-106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