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降雨诱发型滑坡的工程治理与灾害预测预警方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降雨诱发型滑坡研究的意义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基于饱和土力学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第14-15页
     ·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第15-16页
     ·滑坡灾害治理发展现状第16-17页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炎帝陵滑坡的工程地质分析第19-35页
   ·滑坡概况第19页
   ·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第19-25页
     ·自然条件第19-21页
     ·区域地质条件第21-22页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第22-25页
   ·滑坡特征第25-27页
     ·滑坡类型及形态特征第25页
     ·滑体特征第25-26页
     ·滑床特征第26页
     ·滑移带特征第26-27页
   ·滑坡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7-28页
     ·降雨第27页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第27-28页
   ·滑坡稳定性评价第28-33页
     ·计算模型第28-29页
     ·计算工况第29-30页
     ·计算参数第30-31页
     ·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第31-33页
   ·滑坡灾害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第33页
     ·滑坡变形破坏发展变化趋势第33页
     ·滑坡变形破坏危害性预测第33页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炎帝陵滑坡降雨诱发机理数值分析第35-59页
   ·非饱和土理论概述第35-43页
     ·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变量第35-38页
     ·非饱和土的破坏准则第38-39页
     ·非饱和土的变形理论第39-43页
   ·炎帝陵滑坡防治方案第43-44页
   ·炎帝陵滑坡抗滑桩支护效果数值分析第44-57页
     ·含水量变化对非饱和土性状影响的分析第44-48页
     ·模型和参数第48-50页
     ·降雨对边坡稳定影响的分析第50-54页
     ·边坡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原理第54-56页
     ·分析结果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炎帝陵滑坡多层次监测系统研究第59-73页
   ·滑坡监测概述第59-60页
     ·滑坡监测必要性和作用第59-60页
     ·滑坡监测方法及仪器第60页
   ·炎帝陵滑坡监测系统设计第60-63页
     ·设计原则第60-61页
     ·分项系统设计第61-63页
     ·监测周期的确定第63页
   ·监测数据处理及报告编写第63页
   ·观测结果及分析第63-70页
   ·监测信息反馈及在滑坡综合治理中的作用第70-72页
     ·基于监测的滑坡信息化治理思路第70-72页
     ·监测信息反馈在炎帝陵滑坡信息化治理中的应用第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炎帝陵滑坡非线性预测方法研究第73-110页
   ·滑坡预测概述第73-80页
     ·预测重要性第73页
     ·预测的规律性及可行性第73-74页
     ·预测内容第74页
     ·预测的时间尺度第74-75页
     ·滑坡预测的参数选择第75-76页
     ·预测模型第76-78页
     ·预测判据的分类及实用性分析第78-80页
   ·滑坡预测参数的获取和预处理第80-84页
     ·滑坡预测参数的获取第80页
     ·滑坡预测参数的预处理第80-84页
   ·基于指数平滑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滑坡预测方法第84-89页
     ·方法原理第84-87页
     ·工程应用第87-89页
   ·基于混沌理论的滑坡预测方法第89-98页
     ·方法原理第90-95页
     ·工程应用第95-98页
   ·基于 Verhulst 模型和 BP 模型的滑坡预测方法第98-109页
     ·Verhulst 预测模型概述第99-101页
     ·BP 模型概述第101-102页
     ·模型建立第102-105页
     ·工程应用第105-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六章 炎帝陵滑坡灾害应急预案研究第110-120页
   ·滑坡应急预案制定原理与方法第110-112页
   ·旅游区的滑坡灾害应急响应第112-114页
   ·炎帝陵滑坡应急预案框架第114-119页
     ·总则第114-115页
     ·应急机构的组织体系及职责第115-116页
     ·预测预警第116-117页
     ·应急响应第117页
     ·信息报送和处理第117-118页
     ·善后工作第118页
     ·保障措施第118页
     ·监督与管理第118-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20-123页
   ·结论第120-122页
   ·建议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7页
附件第137-138页
个人简历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大工程岩溶塌陷防治综合研究--以新建昆明国际机场为例
下一篇:中国世界遗产战略管理模式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战略管理模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