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高职院校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 第14-25页 |
第一节 “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 | 第14-17页 |
一、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 第14-1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 第17-22页 |
一、 “以人为本”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第17-18页 |
二、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用 | 第18-19页 |
三、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四、 “以人为本”符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依据 | 第22-25页 |
一、 现实依据 | 第22-23页 |
二、 必要性 | 第23页 |
三、 可行性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第一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和主要特点 | 第25-27页 |
一、 高职教育的概况 | 第25-26页 |
二、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27-30页 |
一、 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组织机构 | 第27-28页 |
二、 确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 | 第28-29页 |
三、 探索出了一些具有高职特色的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一、 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 第30页 |
二、 教育目标有待完善 | 第30-31页 |
三、 教育内容有待丰富 | 第31页 |
四、 实现途径需要创新 | 第31-32页 |
第四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2-36页 |
一、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研究不够 | 第32-33页 |
二、 工作实践中“以人为本”思想贯彻不到位 | 第33-34页 |
三、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 | 第34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参差不齐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 第36-49页 |
第一节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36-39页 |
一、 人本化观念 | 第36-37页 |
二、 个性化教学 | 第37页 |
三、 主体化教育 | 第37-38页 |
四、 人性化管理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明确定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 第39-41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 | 第39-40页 |
二、 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 第40页 |
三、 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科学制定“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 | 第41-44页 |
一、 提升职业理想和职业素质教育 | 第41-42页 |
二、 加强个性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 第42-43页 |
三、 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 | 第43-44页 |
第四节 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 | 第44-49页 |
一、 转变思想政治理念课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 第44-45页 |
二、 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 第45-46页 |
三、 注重产学结合,利用校外育人环境 | 第46-47页 |
四、 拓展网络空间教育渠道 | 第47-48页 |
五、 加强管理,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