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凸显出高校网络社工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高校网络社工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关于网络社工模式的定义研究 | 第11-12页 |
·关于网络社工模式的体系研究 | 第12-15页 |
·关于网络社工模式的发展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网络社工高校模式的概念 | 第18-23页 |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模式的概念 | 第18-20页 |
·社会工作的定义 | 第18-19页 |
·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9-20页 |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模式的概念 | 第20页 |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模式的特征 | 第20-23页 |
3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模式的构建 | 第23-31页 |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体系的提出 | 第23-26页 |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的基本模式 | 第23-24页 |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模式的评估机制 | 第24-26页 |
·网络社工高校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26-31页 |
·网络社工高校模式运行的前期阶段 | 第27-28页 |
·网络社工高校模式运行的中期阶段 | 第28-29页 |
·网络社工高校模式运行的后期阶段 | 第29-30页 |
·网络社工高校模式的评估反馈阶段 | 第30-31页 |
4 “安澜之家”项目的网络社工高校模式的实证研究 | 第31-46页 |
·深圳安澜社工服务社的概况 | 第31-35页 |
·深圳安澜社工服务社的基本组织架构 | 第31-32页 |
·安澜社工服务社的目标、文化和政策 | 第32-33页 |
·安澜社工服务社的服务对象、内容和程序 | 第33-35页 |
·“安澜之家”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社会实效 | 第35-41页 |
·“安澜之家”项目的实施流程 | 第36-39页 |
·“安澜之家”项目的社会实效 | 第39-41页 |
·以网络社会工作高校模式体系对安澜之家项目的实例分析 | 第41-46页 |
·安澜之家项目实施的前期阶段分析 | 第41-42页 |
·安澜之家项目实施的中期阶段分析 | 第42-43页 |
·安澜之家项目实施的后期阶段分析 | 第43-44页 |
·安澜之家项目实施的评估阶段分析 | 第44-46页 |
5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 第46-53页 |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模式的优势 | 第46-50页 |
·最新的信息技术作为媒介 | 第46-48页 |
·细化和引入新的参与者 | 第48-49页 |
·具有自我修正功能的评估模式 | 第49-50页 |
·网络社会工作高校模式的不足 | 第50-53页 |
·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 第50-51页 |
·有一定的适用性盲区 | 第51-53页 |
6 结论 | 第53-55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