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撤村改制型社区的发展研究--以广州市石牌村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研究评述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 撤村改制型社区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分析框架 | 第18-26页 |
| ·撤村改制型社区的内涵 | 第18-19页 |
| ·撤村改制型社区的实践发展 | 第19-21页 |
| ·社区管理体制与城市社区的一致性 | 第19-20页 |
| ·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 | 第20-21页 |
| ·理论分析框架——发展型社会政策 | 第21-26页 |
|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产生 | 第21-23页 |
|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基本观点 | 第23-26页 |
| ·宏观领域 | 第23-24页 |
| ·中观领域 | 第24-25页 |
| ·微观领域 | 第25-26页 |
| 3 “撤村改制”的石牌村社区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26-43页 |
| ·“撤村改制”的石牌村社区的发展 | 第26-29页 |
| ·发展历程:“石牌模式”的演进 | 第26-28页 |
| ·发展现状:社区在城市化中的能力成长 | 第28-29页 |
| ·“撤村改制”的石牌村社区的实证研究 | 第29-43页 |
| ·实证调研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 ·实证调研的基本结论 | 第30-43页 |
| ·个体层面 | 第30-35页 |
| ·家庭层面 | 第35-37页 |
| ·社区层面 | 第37-42页 |
| ·政府层面 | 第42-43页 |
| 4 “撤村改制”的石牌村社区发展的优势与困境分析 | 第43-51页 |
| ·“撤村改制”的石牌村社区发展优势 | 第44-48页 |
| ·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的提升 | 第44-45页 |
| ·“撤村改制”公司对社区责任的履行 | 第45-46页 |
| ·社区公平体系的维系 | 第46页 |
| ·传统的传承与现代性的获得的平衡 | 第46-48页 |
| ·“撤村改制”的石牌村社区发展障碍 | 第48-51页 |
| ·社区对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不到位 | 第48页 |
| ·居民对青少年儿童福利服务的认识不足 | 第48页 |
| ·社区对居民家庭功能的支持度不足 | 第48-51页 |
| ·社区资产积累的动力缺失 | 第49页 |
|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福利失衡 | 第49-50页 |
| ·“下游干预”策略的迟缓性 | 第50-51页 |
| 5 推动“撤村改制”的石牌村社区发展新对策 | 第51-58页 |
| ·宏观层面的整合 | 第52-55页 |
| ·以个人城市融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政策转向 | 第52-53页 |
| ·中长期发展战略角度下的制度供给 | 第53页 |
| ·以政府干预形成社区衔接 | 第53-54页 |
| ·“人文——社会”可持续性与经济可持续性的平衡 | 第54-55页 |
| ·中观层面的协调 | 第55-56页 |
| ·以社区认同感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积累 | 第55页 |
| ·找寻“适切性”的社区发展途径 | 第55-56页 |
| ·微观层面的支持 | 第56-58页 |
|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导入 | 第56页 |
| ·家庭功能的建设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 | 第62-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第62页 |
| 撤村改制型社区发展调查问卷 | 第62-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