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言论差异与媒体公共性的建构--以都市报时评为中心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7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及意义第8-11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11-18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第18-22页
 第四节 核心概念第22-24页
 注释第24-27页
第二章 媒体公共性及其实现路径第27-43页
 第一节 公共性观念及其发展第27-31页
  一、公共性观念溯源第27-28页
  二、哈贝马斯等人对公共性的理解第28-31页
 第二节 媒体公共性及其实践路径第31-36页
  一、什么是媒体公共性第32-34页
  二、媒体公共性的实现路径第34-36页
 第三节 都市报时评:媒体公共性的一种话语实践第36-41页
  一、中国媒体的公共性表现第37-39页
  二、都市报及其时评的公共性彰显第39-41页
 注释第41-43页
第三章 都市报时评的差异——一项内容分析第43-66页
 第一节 各报评论内容分析第43-47页
  一、评论对象第43-46页
  二、评论地域第46-47页
 第二节 各报评论方式分析第47-55页
  一、评论类型第47-50页
  二、评论立场与功能第50-52页
  三、版面特点第52-54页
  四、作者来源第54-55页
 第三节 各报评论的发展变化第55-61页
  一、时间起点第56-57页
  二、周期与频率第57页
  三、阶段与变化第57-61页
 第四节 内容分析的结论第61-65页
  一、四报评论的排序和差异序列第61-63页
  二、地区差异的部分表现第63-64页
  三、推论时评差异的重要原因:行为者差别第64-65页
 注释第65-66页
第四章 言论差异的生成与意义第66-84页
 第一节 言论差异的产生第66-76页
  一、都市报的产生及特点第66-68页
  二、时评的兴起及都市报言论空间的出现第68-73页
  三、都市报的分化及言论空间的变化第73-76页
 第二节 言论差异的结构性因素第76-80页
  一、差异化的原因分析第76-77页
  二、政治控制、市场驱动、专业和社会力量三者间的矛盾互动第77-79页
  三、行动者差别——微观与中观变革的重要力量第79-80页
 第三节 言论差异的意义第80-82页
  一、充分表达多元的利益第80页
  二、凸显行动者的能动性第80-81页
  三、推动媒体公共性建构第81-82页
 注释第82-84页
第五章 媒体公共性建构中的力量与博弈第84-113页
 第一节 强国家弱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第84-90页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及发展第84-86页
  二、中国的公民社会及其力量第86-89页
  三、大众传媒在中国公民社会建构中的作用第89-90页
 第二节 市场力量对媒体公共性的开拓和掣肘第90-101页
  一、市场化媒体对媒体公共·性的推进第91-95页
  二、市场力量对媒体公共性的侵蚀第95-101页
 第三节 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的联合第101-110页
  一、媒体从业人员的主动性第102-104页
  二、知识分子的公共发言第104-108页
  三、公众意见的呈现与象征第108-110页
 注释第110-113页
第六章 重思媒体公共性的建构第113-121页
 一、多元与差异:公共性建构的基石第113-115页
 二、主体建构:公众的代表、联系与形成第115-117页
 三、技术手段:技术融合、媒体联合第117-119页
 注释第119-121页
附录:四报时评内容分析的分类编码表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8页
后记第138-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勒歌曲集《少年魔角》的创作与表现研究
下一篇:BD研究所ERP系统改进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