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卧底侦查概述 | 第11-20页 |
一、卧底侦查的历史与发展 | 第11-13页 |
二、卧底侦查的概念 | 第13-15页 |
(一) 卧底侦查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 卧底侦查的主体 | 第14-15页 |
三、卧底侦查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5-18页 |
(一) 卧底侦查与秘密侦查 | 第16页 |
(二) 卧底侦查与特情侦查 | 第16-17页 |
(三) 卧底侦查与技术侦查 | 第17页 |
(四) 卧底侦查与诱惑侦查 | 第17-18页 |
四、卧底侦查的基本属性 | 第18-20页 |
(一) 属于秘密侦查 | 第18-19页 |
(二) 属于强制型侦查 | 第19页 |
(三) 属于主动型侦查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卧底侦查中的价值冲突及其选择 | 第20-27页 |
一、卧底侦查中的积极价值 | 第20-22页 |
(一) 真实发现与实体公正价值 | 第20-21页 |
(二) 公法益的保护 | 第21-22页 |
二、卧底侦查中的价值冲突 | 第22-25页 |
(一) 真实发现与人权保障的矛盾 | 第22-23页 |
(二) 法益间的冲突 | 第23-24页 |
(三) 欺骗性手段与诚信原则的抵触 | 第24-25页 |
三、卧底侦查的价值权衡与协调 | 第25-27页 |
(一) 卧底侦查需受法律规制 | 第25-26页 |
(二) 相对性原则对法益权衡理论的修正 | 第26页 |
(三) 在欺骗手段和诚信原则间的思考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卧底侦查具体行为的合法性判断 | 第27-34页 |
一、关于排除卧底侦查行为违法性的理论分歧 | 第27-29页 |
二、卧底警察侦查行为性质的法律评价 | 第29-34页 |
(一) 卧底警察诱使他人犯罪 | 第30-31页 |
(二) 卧底警察自己实施犯罪 | 第31-32页 |
(三) 卧底警察不阻止他人犯罪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卧底侦查实践运行中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卧底侦查难寻法律规制 | 第34-37页 |
(一) 卧底侦查不在《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范围之列 | 第35页 |
(二) 行政部门法一般授权不能作为卧底侦查的法律依据 | 第35-36页 |
(三) “技术侦察措施”的规定亦不能作为卧底侦查的参照依据 | 第36-37页 |
二、卧底侦查法律缺失的消极影响 | 第37-39页 |
(一) 卧底侦查适用不规范、不统一 | 第37页 |
(二) 卧底侦查滥用倾向 | 第37-38页 |
(三) 卧底侦查获取的证据运用受困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卧底侦查法制化的初步构想 | 第39-53页 |
一、我国卧底侦查立法模式探讨 | 第39-42页 |
(一) 卧底侦查立法的两种模式 | 第39-41页 |
(二) 我国的立法模式选择之探讨 | 第41-42页 |
二、卧底侦查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42-45页 |
(一) 比例原则 | 第42-45页 |
(二) 司法审查原则 | 第45页 |
三、卧底侦查实施的主要内容 | 第45-53页 |
(一) 卧底侦查主体选定 | 第45-46页 |
(二) 卧底侦查实施要件 | 第46-49页 |
(三) 卧底警察权益保障与行为监督 | 第49-51页 |
(四) 卧底侦查中其他人员的人权保护及侵害救济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