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党与北宋党争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绪论 | 第16-2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一) 基本史料 | 第18-20页 |
(二) 国内学者研究情况 | 第20-24页 |
(三) 国外学者研究情况 | 第24-26页 |
三、研究创新与框架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宋人"党"观念探析 | 第28-37页 |
第一节 北宋党争的特性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宋人的"党"观念 | 第32-37页 |
第二章 蜀党的形成 | 第37-43页 |
第一节 蜀党与苏学、苏门的关系 | 第37-39页 |
第二节 蜀党的形成 | 第39-43页 |
第三章 蜀党的成员 | 第43-53页 |
第一节 蜀党的领袖 | 第43-46页 |
一、精神领袖——苏轼 | 第44-45页 |
二、政治领袖——苏辙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蜀党的主要成员——苏门六君子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其他成员 | 第49-51页 |
第四节 蜀党成员辨析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蜀党的政治思想 | 第53-92页 |
第一节 嘉祐年间——蜀党思想形成之时 | 第53-69页 |
一、政治主张 | 第54-58页 |
二、经济思想 | 第58-62页 |
三、军事思想 | 第62-66页 |
四、边防策略 | 第66-69页 |
第二节 英宗、神宗年间——现实与理想的相互碰撞 | 第69-80页 |
一、经济方面 | 第70-74页 |
二、军事方面 | 第74-76页 |
三、科举改革 | 第76-80页 |
第三节 哲宗时代——蜀党的巅峰与沉浮 | 第80-92页 |
一、元祐更化 | 第81-87页 |
二、军事方面 | 第87-92页 |
第五章 蜀党与党争 | 第92-131页 |
第一节 蜀党与宋皇室关系 | 第93-104页 |
一、仁宗时期 | 第93-95页 |
二、英宗时期 | 第95-96页 |
三、神宗时期 | 第96-99页 |
四、哲宗时期 | 第99-104页 |
第二节 与新党的关系 | 第104-114页 |
一、与王安石——亦敌亦友 | 第105-110页 |
二、与新党成员——道不同不相为谋 | 第110-114页 |
第三节 与司马光的关系 | 第114-118页 |
第四节 与朔党的关系 | 第118-123页 |
第五节 与洛党的斗争 | 第123-131页 |
第六章 蜀党的交游 | 第131-155页 |
第一节 与长辈的忘年交 | 第131-139页 |
一、张方平 | 第131-134页 |
二、欧阳修 | 第134-137页 |
三、范镇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与好友的莫逆之交 | 第139-145页 |
一、陈慥 | 第139-140页 |
二、文同 | 第140-142页 |
三、晁氏友人 | 第142-145页 |
第三节 蜀党内部的交游 | 第145-152页 |
一、二苏与蜀党成员 | 第146-149页 |
二、蜀党成员之间 | 第149-152页 |
第四节 与佛道中人的交往 | 第152-155页 |
第七章 结语——对蜀党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评价 | 第155-167页 |
第一节 党争中的重要一派 | 第155-158页 |
第二节 突出的文化建树 | 第158-160页 |
第三节 文人参政的典型 | 第160-162页 |
第四节 思想领域的建树——苏氏蜀学 | 第162-167页 |
附录 蜀党大事年表 | 第167-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193-19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