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工部尚书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7页 |
前言 | 第17-2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旨趣 | 第18-22页 |
三、文献与学术史 | 第22-28页 |
(一) 古典文献 | 第22-24页 |
(二) 研究概况 | 第24-28页 |
上篇 行政制度:组织与职能 | 第28-117页 |
第一章 唐代工部尚书的组织机构 | 第29-49页 |
一、尚书工部及其组织系统 | 第29-35页 |
(一) 工部尚书、侍郎 | 第29-30页 |
(二) 工部司 | 第30-32页 |
(三) 屯田司 | 第32页 |
(四) 虞部司 | 第32-33页 |
(五) 水部司 | 第33-35页 |
二、工部尚书与其关涉机构 | 第35-46页 |
(一) 尚书都省与六部二十四司 | 第37-39页 |
(二) 工部尚书与其所辖四司的关系 | 第39-42页 |
(三) 工部四司与诸寺监的关系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9页 |
第二章 唐代工部尚书的制度渊源 | 第49-75页 |
一、先秦至西汉:工部职能探源 | 第49-59页 |
(一) 工部尚书及工部司职能探源 | 第49-54页 |
(二) 屯田司职能探源 | 第54-55页 |
(三) 虞部司职能探源 | 第55-58页 |
(四) 水部司职能探源 | 第58-59页 |
二、东汉至隋:工部制度的形成过程 | 第59-67页 |
(一) 东汉:工部制度的萌芽 | 第60-61页 |
(二) 魏晋南北朝:工部制度的雏型 | 第61-66页 |
1.起部尚书与起部曹 | 第62-63页 |
2.屯田、虞部、水部曹 | 第63-66页 |
(三) 隋:工部制度的确立 | 第66-67页 |
三、隋设工部尚书的原因 | 第67-70页 |
小结 | 第70-75页 |
第三章 唐代工部尚书的职掌 | 第75-117页 |
一、工部尚书的职掌 | 第75-100页 |
(一) 基本职掌:土木工程营建 | 第75-86页 |
(二) 辅助职掌 | 第86-92页 |
1.参与财政事务 | 第86-89页 |
2.参议朝政 | 第89-92页 |
(二) 临时差遣 | 第92-100页 |
1.担任翰林学士 | 第92-94页 |
2.参与官吏选拔与考核 | 第94-95页 |
3.撰修国史 | 第95-96页 |
4.参与军事行动 | 第96-97页 |
5.充任使节等 | 第97-100页 |
二、工部四司的职掌 | 第100-115页 |
(一) 工部司:掌营建事务 | 第101-103页 |
(二) 屯田司:掌国家公田 | 第103-108页 |
(三) 虞部司:掌虞衡山泽 | 第108-112页 |
(四) 水部司:掌水利沟洫 | 第112-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下篇 人事制度:出身与仕履 | 第117-216页 |
第四章 唐代工部尚书的籍贯与出身 | 第118-144页 |
一、籍贯分期考察 | 第119-135页 |
(一) 唐前期 | 第119-123页 |
(二) 唐中期 | 第123-128页 |
(三) 唐后期 | 第128-135页 |
二、籍贯分布特点 | 第135-138页 |
三、出身阶层考察 | 第138-143页 |
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五章 唐代工部尚书的入仕与仕履 | 第144-178页 |
一、唐前期:以开国功臣和皇家姻亲为主 | 第144-154页 |
二、唐中期:以特殊功劳和特殊才干为主 | 第154-164页 |
三、唐后期:以宰相兼任工部尚书为主 | 第164-173页 |
小结 | 第173-178页 |
第六章 唐代工部尚书的兼任与迁转 | 第178-216页 |
一、兼任官 | 第178-189页 |
(一) 工部尚书兼任官统计 | 第178-182页 |
(二) 工部尚书主要兼任官 | 第182-189页 |
1. 兼任宰相 | 第182-185页 |
2. 兼任东都留守 | 第185-189页 |
二、职务迁转 | 第189-208页 |
(一) 迁入官统计 | 第189-194页 |
(二) 迁出官统计 | 第194-198页 |
(三) 主要迁转职务 | 第198-204页 |
1. 唐中后期节度使迁转的官资 | 第198-201页 |
2. 非正常迁转分析 | 第201-204页 |
(四) 任期与任职年龄 | 第204-208页 |
1. 任期考察 | 第204-207页 |
2. 任职年龄分析 | 第207-208页 |
三、唐代工部尚书的地位 | 第208-214页 |
小结 | 第214-216页 |
结语 | 第216-2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20-231页 |
致谢 | 第231-2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32-23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