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栽培制度分论文

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52页
   ·研究背景第17-19页
     ·气候变化的事实和原因第17-18页
     ·温室效应的度量第18-19页
   ·大气CH_4和N_20浓度变化及其源汇第19-22页
     ·大气CH_4的浓度变化第19-20页
     ·大气CH_4的源与汇第20-21页
     ·大气N_20 的浓度变化第21页
     ·大气N_20 的源与汇第21-22页
   ·稻田CH_4产生、再氧化和传输第22-27页
     ·稻田CH_4的产生第23-24页
     ·稻田CH_4的再氧化第24-26页
     ·稻田CH_4的传输第26-27页
   ·稻田N_20 的产生、传输第27-30页
     ·土壤N_20产生第27-29页
     ·土壤对N_2 的吸收第29-30页
     ·稻田N_20的传输第30页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第30-47页
     ·温度第31-32页
     ·土壤水分含量第32-34页
     ·土壤有机质第34-35页
     ·土壤Eh 值第35-37页
     ·土壤pH 值第37-38页
     ·灌溉第38-39页
     ·耕作第39-41页
     ·施肥第41-46页
     ·稻田CH_4和N_20排放的交互效应第46-47页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第47-52页
     ·稻田CH_4减排措施第49页
     ·稻田N2_0减排措施第49-50页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挑战第50-52页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案第52-59页
   ·本研究的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第52-53页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第52页
     ·选题意义第52-53页
     ·本试验的研究目标第53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53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53页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53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53-54页
   ·试验设计第54-58页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观测系统第55-57页
     ·土壤理化特性的观测第57页
     ·土壤微生物取样和测定第57-58页
   ·统计分析第58-59页
第三章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季节变异性第59-73页
   ·稻田CH_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第59-63页
   ·稻田N_20排放季节变化规律第63-64页
   ·稻田温室气体季节排放通量均值和季节排放总量分析第64-67页
   ·稻田CH_4和N_20排放的交互效应第67-69页
   ·讨论第69-72页
     ·稻田CH_4排放季节变化第69-70页
     ·稻田N_20排放季节变化第70-71页
     ·稻田CH_4和N_20排放的交互效应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73-94页
   ·土壤氧气可获得性第73-78页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第74-76页
     ·土壤pH 值第76-77页
     ·田间水层高度第77-78页
   ·土壤产气微生物第78-81页
     ·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第78-79页
     ·N_20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第79-81页
   ·温度第81-82页
   ·土壤有机质第82-84页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多元回归分析第84-85页
   ·讨论第85-90页
     ·土壤氧气可获得性第86-87页
     ·土壤产气微生物第87-88页
     ·温度第88-89页
     ·土壤有机质第89-90页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第90页
   ·本章小结第90-94页
第五章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对管理措施的响应第94-115页
   ·灌溉第94-96页
   ·施肥第96-103页
     ·化肥第96-99页
     ·有机肥的不同形式第99-103页
   ·耕作第103-105页
   ·水稻产量第105-106页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综合分析第106-109页
   ·讨论第109-113页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灌溉措施的响应第109-110页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化肥施用的响应第110-111页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有机肥的响应第111-112页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耕作措施的响应第112-113页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第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115-117页
   ·主要结论第115-116页
   ·展望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作者简历第143-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萌发相关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
下一篇:小麦抗逆相关基因TaABC1和TaSAP1/2的分离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