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52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气候变化的事实和原因 | 第17-18页 |
·温室效应的度量 | 第18-19页 |
·大气CH_4和N_20浓度变化及其源汇 | 第19-22页 |
·大气CH_4的浓度变化 | 第19-20页 |
·大气CH_4的源与汇 | 第20-21页 |
·大气N_20 的浓度变化 | 第21页 |
·大气N_20 的源与汇 | 第21-22页 |
·稻田CH_4产生、再氧化和传输 | 第22-27页 |
·稻田CH_4的产生 | 第23-24页 |
·稻田CH_4的再氧化 | 第24-26页 |
·稻田CH_4的传输 | 第26-27页 |
·稻田N_20 的产生、传输 | 第27-30页 |
·土壤N_20产生 | 第27-29页 |
·土壤对N_2 的吸收 | 第29-30页 |
·稻田N_20的传输 | 第30页 |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 | 第30-47页 |
·温度 | 第31-32页 |
·土壤水分含量 | 第32-34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34-35页 |
·土壤Eh 值 | 第35-37页 |
·土壤pH 值 | 第37-38页 |
·灌溉 | 第38-39页 |
·耕作 | 第39-41页 |
·施肥 | 第41-46页 |
·稻田CH_4和N_20排放的交互效应 | 第46-47页 |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 第47-52页 |
·稻田CH_4减排措施 | 第49页 |
·稻田N2_0减排措施 | 第49-50页 |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挑战 | 第50-52页 |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案 | 第52-59页 |
·本研究的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52-53页 |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52页 |
·选题意义 | 第52-53页 |
·本试验的研究目标 | 第53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3页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53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3-54页 |
·试验设计 | 第54-58页 |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观测系统 | 第55-57页 |
·土壤理化特性的观测 | 第57页 |
·土壤微生物取样和测定 | 第57-58页 |
·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第三章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季节变异性 | 第59-73页 |
·稻田CH_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 | 第59-63页 |
·稻田N_20排放季节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稻田温室气体季节排放通量均值和季节排放总量分析 | 第64-67页 |
·稻田CH_4和N_20排放的交互效应 | 第67-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稻田CH_4排放季节变化 | 第69-70页 |
·稻田N_20排放季节变化 | 第70-71页 |
·稻田CH_4和N_20排放的交互效应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73-94页 |
·土壤氧气可获得性 | 第73-78页 |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第74-76页 |
·土壤pH 值 | 第76-77页 |
·田间水层高度 | 第77-78页 |
·土壤产气微生物 | 第78-81页 |
·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 | 第78-79页 |
·N_20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 | 第79-81页 |
·温度 | 第81-82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82-84页 |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多元回归分析 | 第84-85页 |
·讨论 | 第85-90页 |
·土壤氧气可获得性 | 第86-87页 |
·土壤产气微生物 | 第87-88页 |
·温度 | 第88-89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89-90页 |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 | 第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4页 |
第五章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对管理措施的响应 | 第94-115页 |
·灌溉 | 第94-96页 |
·施肥 | 第96-103页 |
·化肥 | 第96-99页 |
·有机肥的不同形式 | 第99-103页 |
·耕作 | 第103-105页 |
·水稻产量 | 第105-106页 |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综合分析 | 第106-109页 |
·讨论 | 第109-113页 |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灌溉措施的响应 | 第109-110页 |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化肥施用的响应 | 第110-111页 |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有机肥的响应 | 第111-112页 |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耕作措施的响应 | 第112-113页 |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第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作者简历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