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序说 | 第8-18页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8-11页 |
二 明清女剧作家研究状况述评 | 第11-16页 |
三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明清妇女戏曲创作的文化背景 | 第18-49页 |
第一节 明清才女文化的兴盛历程 | 第18-32页 |
一 明中叶至清初:才女文化的初兴 | 第19-26页 |
二 清中叶至清末:才女文化的极盛 | 第26-32页 |
第二节 明清妇女的戏曲因缘 | 第32-49页 |
一 妇女与明末清初的戏曲文化 | 第32-37页 |
二 妇女与清中叶至清末的戏曲文化 | 第37-40页 |
三 明清女剧作家的戏曲因缘 | 第40-49页 |
第二章 明清妇女剧作主题研究(上) | 第49-74页 |
第一节 “私情”书写 | 第49-63页 |
一 自传性与情感之私密性:“私情剧”的突出特征 | 第49-59页 |
二 “私情剧”与清代文人自传式“写心剧”的比较 | 第59-63页 |
第二节 “情”之重写 | 第63-74页 |
一 明清妇女剧作中唯一一部妓女戏:《三生传》 | 第63-65页 |
二 “演红楼寄情不浅”的《绛蘅秋》、《十二钗》 | 第65-67页 |
三 “浮生有尽情无尽”的刘清韵《鸳鸯梦》 | 第67-70页 |
四 “愿天下的热中人齐悟省”的《焚琴记》 | 第70-74页 |
第三章 明清妇女剧作主题研究(下) | 第74-97页 |
第一节 性别思索 | 第74-85页 |
一 “理想的才女”与女剧作家的生命价值理想 | 第74-78页 |
二 “失意的才女”与女剧作家的性别身份焦虑 | 第78-85页 |
第二节 社会关怀 | 第85-97页 |
一 扶忠锄奸的文学想象:《芙蓉峡》和《双叩阍》 | 第85-89页 |
二 志士遭际的时代思索:《望洋叹》和《六月霜》 | 第89-97页 |
第四章 吴兰征与《红楼梦》 | 第97-118页 |
第一节 吴兰征生平新考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吴兰征对《红楼梦》的评论与戏曲改编 | 第102-118页 |
一 新发现的吴兰征十二首咏红诗 | 第102-105页 |
二 写情寄恨:《绛蘅秋》创作之旨 | 第105-110页 |
三 注目闺阁:《绛蘅秋》的改编特色 | 第110-114页 |
四 余论:关于《绛蘅秋》之评价 | 第114-118页 |
第五章 传承与新变:刘清韵的戏曲创作 | 第118-146页 |
第一节 刘清韵生平、交游及创作述略 | 第118-123页 |
第二节 刘清韵戏曲中的传统观念与时代精神 | 第123-135页 |
第三节 刘清韵戏曲的艺术特征——兼与其他明清妇女剧作比较 | 第135-146页 |
一 文本与音乐体制 | 第135-139页 |
二 情节结构 | 第139-141页 |
三 语言风格 | 第141-146页 |
结语 | 第146-148页 |
附录一:明清女剧作家生平及作品辑考 | 第148-182页 |
一 明代作家作品 | 第148-155页 |
二 清代作家作品 | 第155-182页 |
附录二:《望洋叹》人物、本事小考 | 第182-18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6-194页 |
后记 | 第194-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