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视角及逻辑假设 | 第12页 |
·研究视角 | 第12页 |
·研究的逻辑假设 | 第12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重点 | 第13页 |
·研究难点 | 第13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的内容框架 | 第14-15页 |
2 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5-27页 |
·主要概念的内涵分析及操作性定义 | 第15-16页 |
·区域 | 第15页 |
·协作与协调 | 第15-16页 |
·机制 | 第16页 |
·区域协作机制的操作性定义 | 第16页 |
·府际关系理论 | 第16-19页 |
·府际关系的内涵 | 第16-17页 |
·府际关系的特征、类型及分析模式 | 第17-18页 |
·我国的府际关系研究 | 第18-19页 |
·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组织协调理论 | 第19-21页 |
·组织内部协调机制 | 第19-20页 |
·资源依赖理论及组织间关系的研究 | 第20-21页 |
·西方区域协作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西方区域协作理论 | 第21页 |
·西方区域协作组织建立的途径 | 第21-22页 |
·西方区域协作组织模式 | 第22页 |
·我国区域协作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区域协作背景:区域公共政策的演进 | 第22-23页 |
·区域协作缘起:行政区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区域协作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3 成渝经济区区域公共政策分析 | 第27-38页 |
·引入公共政策分析视角的意义 | 第27页 |
·公共政策分析框架 | 第27-28页 |
·统筹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成渝经济区及其区域规划分析 | 第28-32页 |
·统筹区域发展的背景――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8-30页 |
·成渝经济区及其区域规划的形成 | 第30-31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涉及的利益分析 | 第31-32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目标 | 第32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政策――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分析 | 第32-36页 |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分析 | 第32-33页 |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 | 第33-34页 |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涉及的利益分析 | 第34-35页 |
·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目标 | 第35-36页 |
·两个统筹公共政策对区域协作机制的诉求 | 第36-38页 |
4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现状分析 | 第38-45页 |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背景 | 第38页 |
·成渝经济区的形成 | 第38-39页 |
·成渝经济区协作历程 | 第39-41页 |
·四川重庆参与的区域协作 | 第39-40页 |
·成渝地区间的协作 | 第40-41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现状评价 | 第41-45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成绩分析 | 第41-42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2-45页 |
5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构建路径分析 | 第45-51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构建的原则 | 第45-46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45页 |
·目标性原则 | 第45页 |
·可执行性原则 | 第45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45页 |
·整合性原则 | 第45-46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构建的路径 | 第46-51页 |
·区域协作责任主体的明确――中央层面的政策与规划 | 第46-47页 |
·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 第47-49页 |
·协调内容的完善和分类管理 | 第49-50页 |
·通过立法解决协作机制的法律保障问题 | 第50页 |
·积极培育社会力量,调动多种利益主体参与协作的积极性 | 第50-51页 |
6 新型构建方式下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模型及配套改革措施分析 | 第51-63页 |
·板块组合:区域协作机制构建的新型方式 | 第51-52页 |
·权力运作顺序:协作机制四大板块的划分依据及内在联系 | 第51页 |
·板块组合+制度环境建设:新型协作机制构建的分析逻辑 | 第51-52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四大板块的可选择方案分析 | 第52-56页 |
·权力来源的可选择方案分析 | 第52-53页 |
·机构设置的可选择方案分析 | 第53-54页 |
·运作机制的可选择方案分析 | 第54-55页 |
·附属系统的可选择方案分析 | 第55-56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模型的形成及总体评价 | 第56-58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模型的形成 | 第56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模型的总体评价 | 第56-58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的重点模型分析 | 第58-61页 |
·协作模型2――超越地方政府的“非实体区域发展协作机制” | 第58-59页 |
·协作模型5――紧凑型“中央―地方”相结合的区域协作机制 | 第59-60页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构建的建议 | 第60-61页 |
·制度环境――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的主要配套改革措施 | 第61-63页 |
·培育社会团体等利益主体,并将多种利益主体纳入协作链条 | 第61页 |
·完善和创新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 第61-62页 |
·改变政府干部的考核机制 | 第62-63页 |
7 结论与不足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3页 |
·不足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8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