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三国"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第二节、从"品三国"热讲起——论题的价值、意义及可操作性 | 第10-13页 |
第一章、三国历史的古典审美建构 | 第13-27页 |
第一节、《三国演义》成书前的"三国"古典审美建构 | 第13-19页 |
1、"文人"士大夫的"三国"历史审美解读 | 第13-18页 |
·、"三国"历史编撰 | 第13-16页 |
·、审美的"三国"历史人物 | 第16-17页 |
·、历代文人士大夫的"三国"吊古 | 第17-18页 |
2、野史——民间的"三国"历史接受 | 第18-19页 |
第二节、《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的审美创造 | 第19-27页 |
1、"三国"历史人物的审美典型化、理想化、类型化 | 第19-23页 |
2、《三国演义》的传播与审美接受 | 第23-27页 |
第二章、三国历史的古典审美重构——"三国"的当代再阐释分析 | 第27-46页 |
第一节、历史与文学的界限 | 第27-32页 |
1、"以古鉴今"之效——历史演义小说之徘徊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节点 | 第27-28页 |
2、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 第28-32页 |
第二节、"品三国"热——当代审美文化的"三国"消费 | 第32-46页 |
1、再阐释的目的与谁在阐释? | 第32-34页 |
2、如何阐释——"品三国"热潮分析 | 第34-40页 |
·、回归《三国志》,辨析《三国演义》的虚构,颠覆大众传统的"三国"审美心理——从历史的通俗化到学术的通俗化 | 第36-38页 |
·、走下圣坛的"三国"英雄 | 第38-40页 |
3、三国历史再阐释的限度与有效性问题 | 第40-42页 |
4、再阐释的意义 | 第42-46页 |
第三章、当代"三国"历史的影视审美消费 | 第46-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注释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