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场底板隔水层阻水能力分析与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问题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奥陶系岩溶裂隙含水层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选题的依据及难点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 2 寺河矿概况及野外调研 | 第19-34页 |
| ·概况 | 第19页 |
| ·位置交通 | 第19-20页 |
| ·自然地理 | 第20-21页 |
| ·井田地质概况 | 第21-24页 |
| ·井田水文地质概况 | 第24-27页 |
| ·奥灰野外地质调查及典型矿区调研 | 第27-33页 |
| ·野外地质调查 | 第27-30页 |
| ·典型矿区奥陶系灰岩发育情况调研 | 第30-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3 峰峰组阻水能力试验研究 | 第34-42页 |
| ·峰峰组与上马家沟组抽水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 第34-37页 |
| ·峰峰组与上马家沟组水化学测试成果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 ·峰峰组顶部岩层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 第38-40页 |
| ·峰峰组与上马家沟组流量测井成果分析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4 峰峰组顶部岩层隔水性能综合分析 | 第42-56页 |
| ·早古生代地层演化背景 | 第42页 |
| ·峰峰组顶部古风化壳成因及特征分析 | 第42-45页 |
| ·峰峰组岩溶裂隙发育状态及充填特征 | 第45-47页 |
| ·奥陶系中统岩性组合研究 | 第47-50页 |
| ·矿区奥陶系地层岩性组合特征 | 第47-49页 |
| ·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 | 第49-50页 |
| ·峰峰组相对隔水层的提出与论证 | 第50-54页 |
| ·峰峰组顶部岩层岩性及组合特征 | 第50-52页 |
| ·峰峰组顶部岩层作为相对隔水层需要考虑的不利因素 | 第52-53页 |
| ·峰峰组顶部相对隔水层提出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5 下组煤采场底板流固耦合研究 | 第56-74页 |
| ·原岩应力状态下煤层底板流固耦合研究 | 第56-61页 |
| ·应力场与渗流场的宏观尺度耦合 | 第56-57页 |
| ·应力场与渗流场的中尺度耦合 | 第57-59页 |
| ·应力场与渗流场的全耦合实验研究 | 第59-61页 |
| ·寺河矿下组煤采场底板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 第61-72页 |
| ·数值模拟方法选取及模型建立 | 第61-65页 |
| ·下组煤底板应力-渗流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 第65-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6 下组煤带压开采条件评价 | 第74-79页 |
| ·带压开采条件评价标准 | 第74-75页 |
| ·两种工况下的15#煤带压开采条件对比分析 | 第75-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7 结论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