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家鼻状构造区油气运聚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21页 |
一、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9页 |
四、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0页 |
五、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33页 |
·构造特征 | 第21-26页 |
·鼻状构造及其演化 | 第21-24页 |
·断裂构造及其发育特征 | 第24-26页 |
·地层及主要目的层沉积特征 | 第26-30页 |
·主要目的层砂体分布特征 | 第30-33页 |
第2章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33-43页 |
·油气藏类型 | 第33-35页 |
·油气水分布规律 | 第35-43页 |
·油气分布特征 | 第35-40页 |
·油水分布规律 | 第40-43页 |
第3章 原油物性及其来源 | 第43-59页 |
·尚家地区原油分析 | 第43-44页 |
·尚家地区油油对比 | 第43页 |
·三肇地区与尚家地区油油对比 | 第43-44页 |
·尚家地区油源分析 | 第44-54页 |
·原油成熟度指标对比 | 第44-46页 |
·尚家原油与源岩层甾烷和萜烷综合对比 | 第46-54页 |
·尚9-4 井杨大城子天然气气源分析 | 第54-59页 |
·天然气为煤型气 | 第54-56页 |
·天然气来自沙河子组气源岩 | 第56-59页 |
第4章 三肇凹陷对尚家地区供烃能力 | 第59-69页 |
·源岩发育和分布 | 第59-65页 |
·源岩发育特征 | 第59-60页 |
·源岩地球化学评价 | 第60-65页 |
·源岩生排烃史及生排烃量 | 第65-67页 |
·向尚家地区的供烃量估算 | 第67-69页 |
第5章 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机制 | 第69-92页 |
·扶杨油层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运移机制 | 第69-82页 |
·扶杨油层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 第69页 |
·扶杨油层油气运移机制 | 第69-82页 |
·葡萄花油层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运移机制 | 第82-90页 |
·葡萄花油层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 第82-86页 |
·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机制 | 第86-90页 |
·泉二段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运移机制 | 第90-91页 |
·杨大城子油层天然气成藏模式及运移机制 | 第91-92页 |
第6章 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时期 | 第92-102页 |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92-98页 |
·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92-95页 |
·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95-96页 |
·泉二段地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96-98页 |
·杨大城子油层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98页 |
·油气成藏时期 | 第98-102页 |
第7章 有利目标区选取 | 第102-111页 |
·圈闭类型及特征 | 第102-107页 |
·有利区优选 | 第107-111页 |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详细摘要 | 第124-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