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IP-10基因遗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引言 | 第8页 |
| ·植物生物反应器 | 第8-10页 |
|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 第8页 |
| ·植物药物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 第8-9页 |
| ·转基因植物表达药物蛋白概况 | 第9-10页 |
| ·马铃薯转基因方法 | 第10-12页 |
| ·根癌农杆菌转化 | 第11页 |
| ·发根农杆菌转化 | 第11页 |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1页 |
| ·基因枪法 | 第11-12页 |
| ·IP-10蛋白概述 | 第12页 |
| ·试验意义 | 第12-13页 |
| 2 马铃薯东农303品种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 第13-28页 |
|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3-15页 |
| ·材料 | 第13页 |
| ·试剂 | 第13页 |
| ·仪器 | 第13-14页 |
| ·培养基 | 第14页 |
| ·质粒和菌株 | 第14-15页 |
| ·试验方法 | 第15-19页 |
| ·马铃薯茎段再分化 | 第15-16页 |
| ·马铃薯叶片再分化 | 第16-17页 |
| ·薯块再分化 | 第17页 |
| ·生根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第17-18页 |
| ·农杆菌扩增 | 第18页 |
| ·外植体的预培养 | 第18页 |
| ·外植体侵染、共培养与脱菌 | 第18页 |
| ·再分化过程中潮霉素选择压力的确定 | 第18页 |
| ·生根过程中潮霉素选择压力的确定 | 第18-19页 |
| ·菌种保存 | 第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 ·马铃薯茎段再分化 | 第19-21页 |
| ·马铃薯叶片再分化 | 第21-24页 |
| ·马铃薯微型薯再分化 | 第24-25页 |
|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25-26页 |
| ·再分化过程中潮霉素的选择压力 | 第26页 |
| ·生根过程中潮霉素的选择压力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结论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8页 |
| 3 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28-41页 |
|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8-29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试剂 | 第28页 |
| ·仪器 | 第28页 |
| ·引物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4页 |
| ·植物总DNA的提取(CTAB法) | 第29-30页 |
| ·质粒DNA提取(碱裂解法) | 第30-31页 |
| ·目的基因的PCR检测 | 第31页 |
| ·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PCR检测 | 第31-32页 |
| ·目的基因的RT-PCR检测 | 第32-34页 |
| ·转化植株的GFP蛋白检测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 ·待检测植株的DNA提取 | 第34-35页 |
| ·质粒提取 | 第35页 |
| ·PCR扩增 | 第35-36页 |
| ·RT-PCR扩增 | 第36-38页 |
| ·转化植株的GFP蛋白检测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4 转基因植株的试管薯形成条件的探讨 | 第41-47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1页 |
| ·材料 | 第41页 |
| ·试剂 | 第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 ·不同蔗糖浓度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KT浓度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CCC浓度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B9浓度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 ·不同蔗糖浓度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KT浓度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CCC浓度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不同B9浓度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附录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