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上篇:奇恒之腑文献学概述 | 第8-43页 |
| 1. 对奇恒之腑整体的历史文献记载 | 第8-13页 |
| ·原文引用 | 第9页 |
| ·理论阐发 | 第9-11页 |
| ·相关论述 | 第11-13页 |
| 2. 奇恒之腑各组成部分的历史文献记载 | 第13-43页 |
| ·奇恒之腑各组成部分的形态部位历史文献记载 | 第13-18页 |
| ·脑的形态、部位 | 第13-14页 |
| ·髓的形态部位 | 第14页 |
| ·骨的形态、部位 | 第14-15页 |
| ·脉的形态、结构、部位 | 第15-16页 |
| ·胆的形态、部位 | 第16-17页 |
| ·女子胞的形态、部位 | 第17-18页 |
| ·奇恒之腑各组成部分生理功能的历史文献记载 | 第18-28页 |
| ·脑的生理功能 | 第18-20页 |
| ·髓的生理功能 | 第20-21页 |
| ·骨的生理功能 | 第21-22页 |
| ·脉的生理功能 | 第22-23页 |
| ·胆的生理功能 | 第23-26页 |
|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 第26-28页 |
| ·奇恒之腑各组成部分疾病的历史文献记载 | 第28-36页 |
| ·脑的病证 | 第28-30页 |
| ·髓的病证 | 第30页 |
| ·骨的病证 | 第30-32页 |
| ·脉的病证 | 第32页 |
| ·胆的病证 | 第32-34页 |
| ·女子胞的病证 | 第34-36页 |
| ·奇恒之腑各组成部分病证的病机、治法、方药的历史文献记载 | 第36-43页 |
| ·脑病的病机、治法、方药 | 第36-37页 |
| ·髓病的病机、治法、方药 | 第37-38页 |
| ·骨病的病机、治法、方药 | 第38-39页 |
| ·脉病的病机、治法、方药 | 第39页 |
| ·胆病的病机、治法、方药 | 第39-40页 |
| ·女子胞病的病机、治法、方药 | 第40-43页 |
| 下篇:奇恒之腑理论问题及历史文化探究 | 第43-63页 |
| 1. 关于奇恒之腑的认识发生过程和理论规定 | 第43-47页 |
| ·奇恒之腑认识源于解剖 | 第44-45页 |
| ·对奇恒之腑认识的功能态转化 | 第45页 |
| ·关于奇恒之腑的理论规定 | 第45-47页 |
| 2. 奇恒之腑理论问题解析 | 第47-50页 |
| ·奇恒之腑功能问题及其原因 | 第47-49页 |
| ·奇恒之腑辨证治疗问题及其原因 | 第49-50页 |
| 3. 历史文化及中医固有模式因素对奇恒之腑的影响探源 | 第50-63页 |
| ·奇恒之腑的实证研究未能展开 | 第50-53页 |
| ·解剖学的时代限制 | 第50-52页 |
| ·重道轻器的传统文化背景 | 第52-53页 |
| ·中医五脏系统理论模式对奇恒之腑的限定 | 第53-58页 |
| ·藏象理论形成受古代哲学思想及主体知识结构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元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对五脏理论模式的建构 | 第54-57页 |
| ·五脏理论模式对奇恒之腑的制约排斥 | 第57-58页 |
| ·中国文化传统及中医认识图式对奇恒之腑理论的影响 | 第58-63页 |
| ·中国文化传统因素的制约 | 第59-60页 |
| ·中医认识图式的影响 | 第60-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