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语表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一、中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概况 | 第10-17页 |
1 绝经前后诸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10-11页 |
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1-14页 |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定义和标准 | 第11-12页 |
·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症状及相关因素 | 第12-14页 |
3 中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第14-17页 |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辩证施治 | 第14-15页 |
·西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手段 | 第15-17页 |
二、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7-25页 |
1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7-18页 |
2 西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8-25页 |
·正常女性生殖内分泌生理 | 第18-21页 |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第21-25页 |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 第25-29页 |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 第25-27页 |
2 卵巢功能 | 第27页 |
3 自由基 | 第27页 |
4 骨代谢 | 第27-28页 |
5 血脂 | 第28页 |
6 心血管 | 第28页 |
7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28-29页 |
四、细胞色素P450的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1 细胞色素P450的研究概况 | 第29-30页 |
·P450与固醇类激素的生物合成 | 第29页 |
·P450与外源物质的代谢 | 第29页 |
·P450与细胞因子 | 第29-30页 |
·P450与药物代谢 | 第30页 |
2 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的研究 | 第30-33页 |
·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的结构及作用特点 | 第30-31页 |
·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的表达 | 第31页 |
·影响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在卵巢中表达的因素 | 第31-33页 |
实验研究 | 第33-43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1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2 实验药物 | 第33页 |
3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4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1 建立围绝经期大鼠模型 | 第35页 |
2 随机分组与用药方法 | 第35页 |
3 测定方法 | 第35-39页 |
·雌二醇(E_2)检测方法 | 第35页 |
·原位杂交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 第36-37页 |
·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 第37-39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39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9-43页 |
1 原位杂交法检测P450arom mRNA的表达结果 | 第39-40页 |
2 免疫组化法检测P450arom蛋白的表达结果 | 第40-41页 |
3 Western blot法检测P450arom蛋白的表达结果 | 第41页 |
4 益坤宁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空腹血清雌二醇(E2)的影响结果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52页 |
一、实验研究分析 | 第43-45页 |
1 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的研究意义 | 第43页 |
2 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在卵巢中的定位与表达 | 第43-44页 |
3 益坤宁对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 | 第44-45页 |
二、围绝经期大鼠模型研究 | 第45-47页 |
1 关于自然衰老大鼠模型 | 第45-46页 |
2 其他模型 | 第46-47页 |
·去卵巢鼠模型 | 第46页 |
·吗啡成瘾鼠模型 | 第46页 |
·X光破坏卵巢模型 | 第46-47页 |
·VCD卵泡耗竭模型 | 第47页 |
·酒精损伤卵巢模型 | 第47页 |
三、中药益坤宁方组方原则 | 第47-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附图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