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1.1 二维材料和异质结简介 | 第13-18页 |
| 1.1.1 石墨烯和六角氮化硼 | 第14-16页 |
| 1.1.2 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 | 第16页 |
| 1.1.3 砷烯和锑烯 | 第16-17页 |
| 1.1.4 范德华异质结简介 | 第17-18页 |
| 1.2 砷烯和锑烯异质结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18-21页 |
| 1.3 BiI_3和YI_3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21-22页 |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 1.4.1 基于锑烯的范德华异质结中双轴应变对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22页 |
| 1.4.2 二维卤化物——BiI_3和YI_3的理论研究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计算方法和软件简介 | 第23-31页 |
| 2.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 第23-27页 |
| 2.1.1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和N电子问题 | 第23页 |
| 2.1.2 Kohn-Shan方程 | 第23-25页 |
| 2.1.3 交换关联函数 | 第25-26页 |
| 2.1.4 密度泛函计算流程 | 第26-27页 |
| 2.2 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简介 | 第27-31页 |
| 2.2.1 VASP软件包简介 | 第27-28页 |
| 2.2.2 CALYPSO软件介绍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基于锑烯的范德华异质结中双轴应变对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31-45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模型构建和计算细节 | 第31-33页 |
| 3.2.1 范德华异质结的构建 | 第31-32页 |
| 3.2.2 计算细节 | 第32-33页 |
| 3.3 计算结果讨论 | 第33-43页 |
| 3.3.1 范德华异质结的结构和稳定性 | 第33-34页 |
| 3.3.2 范德华异质结的电子结构和态密度 | 第34-36页 |
| 3.3.3 范德华异质结的双轴应变效应 | 第36-41页 |
| 3.3.4 范德华异质结的电子有效质量 | 第41-4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二维碘化物——BiI_3和YI_3的理论研究 | 第45-55页 |
| 4.1 引言 | 第45页 |
| 4.2 预测模型和计算细节 | 第45-47页 |
| 4.2.1 二维结构的预测 | 第45-47页 |
| 4.2.2 计算细节 | 第47页 |
| 4.3 计算结果讨论 | 第47-53页 |
| 4.3.1 二维碘化物的稳定性 | 第47-49页 |
| 4.3.2 二维碘化物的电子结构 | 第49-51页 |
| 4.3.3 二维碘化物的光学性质 | 第51-5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7页 |
| 导师简介 | 第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 附件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