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自动分词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2-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传统中文自动分词方法分析比较 | 第17-24页 |
·汉语分词的难点 | 第17-18页 |
·分词标准规范化问题 | 第17页 |
·歧义词的处理问题 | 第17-18页 |
·命名实体的识别问题 | 第18页 |
·传统的分词方法简介 | 第18-21页 |
·机械性分词方法 | 第18-19页 |
·理解性分词方法 | 第19-20页 |
·统计性分词方法 | 第20-21页 |
·三种分词方法比较 | 第21页 |
·自动分词模型 | 第21-23页 |
·自动分词的理论模型 | 第21-22页 |
·自动分词的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切分处理技术分析研究 | 第24-29页 |
·正向最大匹配切分算法 | 第24-25页 |
·逆向最大匹配切分算法 | 第25-27页 |
·自适应的正向MM切分算法 | 第27页 |
·算法分析比较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歧义分析与消岐技术研究 | 第29-43页 |
·歧义字段形成的原因 | 第29-30页 |
·中文文本书写格式 | 第29页 |
·汉语语素的构词能力 | 第29-30页 |
·汉语词的同形词问题 | 第30页 |
·人名地名的大量存在 | 第30页 |
·歧义的类型 | 第30-33页 |
·交集型歧义字段处理技术 | 第33-39页 |
·交集型歧义字段的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交集型歧义字段的切分方法 | 第34-39页 |
·组合型歧义字段处理技术 | 第39-42页 |
·句法歧义字段处理 | 第39-41页 |
·语义歧义字段处理 | 第41-42页 |
·语用歧义字段处理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命名实体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 第43-60页 |
·中文人名识别技术 | 第43-48页 |
·中文人名特点分析 | 第43-46页 |
·中文人名识别方法 | 第46-48页 |
·中文地名识别技术 | 第48-53页 |
·中文地名资源 | 第48-49页 |
·中文地名资源知识库的构造 | 第49-50页 |
·中文地名规则库构造 | 第50-52页 |
·中文地名识别技术 | 第52-53页 |
·中文机构名的识别技术 | 第53-57页 |
·机构名称的语法性质 | 第53-54页 |
·机构名称的语义特性 | 第54-55页 |
·机构名称的组织规律 | 第55-56页 |
·机构名称的识别方法 | 第56-57页 |
·外国人名、时间词和数词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中文自动分词系统原型实现 | 第60-75页 |
·系统简介 | 第60-62页 |
·预处理模块 | 第62-63页 |
·粗切分模块 | 第63-65页 |
·细切分模块 | 第65-71页 |
·歧义消除模块 | 第71-72页 |
·实验结果对比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本文讨论主要问题及创新 | 第75页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