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页 |
·ABS的发展状况和技术趋势 | 第14-17页 |
·国外ABS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国内ABS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国内外ABS发展技术趋势 | 第16-17页 |
·ABS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7-23页 |
·逻辑门限控制 | 第17-18页 |
·PID控制 | 第18-19页 |
·最优控制 | 第19页 |
·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19-20页 |
·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 | 第20-22页 |
·耗散功率控制方法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防抱制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4-39页 |
·ABS的组成 | 第24-29页 |
·车轮速度传感器 | 第25-27页 |
·液压调节单元(HCU) | 第27页 |
·电子控制单元(ECU) | 第27-28页 |
·ABS报警灯 | 第28-29页 |
·ABS的型式 | 第29-31页 |
·四通道系统 | 第29-30页 |
·三通道系统 | 第30-31页 |
·双通道系统 | 第31页 |
·ABS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31-34页 |
·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 | 第34-36页 |
·路面附着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 | 第36-38页 |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汽车制动过程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39-48页 |
·概述 | 第39-40页 |
·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制动器模型 | 第42-43页 |
·轮胎模型 | 第43-46页 |
·“魔术公式”模型 | 第44-45页 |
·双线性模型 | 第45-46页 |
·ABS模型 | 第46页 |
·本章小节 | 第46-48页 |
第四章 ABS的仿真研究 | 第48-58页 |
·MATLAB简介 | 第48-49页 |
·MATLAB软件及其特点 | 第48页 |
·SIMULINK软件包 | 第48-49页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9-54页 |
·仿真总体模型 | 第49-50页 |
·轮胎模型 | 第50页 |
·车轮动力学模型 | 第50-51页 |
·控制器模块模型 | 第51-54页 |
·逻辑门限值控制的ABS仿真研究 | 第54-57页 |
·不同的路面情况下 | 第54-57页 |
·延迟时间变化时的仿真分析 | 第57页 |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试验研究 | 第58-70页 |
·概述 | 第58页 |
·试验名称 | 第58页 |
·试验对象 | 第58页 |
·试验方法及依据 | 第58页 |
·试验仪器 | 第58页 |
·试验目的 | 第58页 |
·参数的测量及系统的标定 | 第58-62页 |
·转动惯量的测量 | 第58-60页 |
·信号的标定 | 第60-62页 |
·ABS系统(DBC7.4)试验项目及结果 | 第62页 |
·“ABS”警告灯检查 | 第62页 |
·ABS系统失效,剩余制动效能检测 | 第62页 |
·路面附着系数测定 | 第62-63页 |
·防抱系统特征校核 | 第63-65页 |
·高附着系数路面(干燥沥青路面,附着系数0.95) | 第63-64页 |
·低附着系数路面(湿瓷砖路面,附着系数0.2) | 第64-65页 |
·对接路面适应性 | 第65-67页 |
·从高附着系数路面~低附着系数路面 | 第65-66页 |
·从低附着系数路面~高附着系数路面 | 第66-67页 |
·对开路面适应性 | 第67-68页 |
·仿真结果分析与试验研究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