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平衡剖面技术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案 | 第12页 |
·本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2 地质平衡剖面技术简介 | 第15-23页 |
·平衡剖面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平衡剖面的制作原则 | 第17-20页 |
·标志层长度一致原则 | 第17-18页 |
·面积守恒原则 | 第18-19页 |
·地层沿同一断层位移量一致原则 | 第19-20页 |
·平衡剖面制作的基本步骤 | 第20-22页 |
·剖面的选择 | 第20页 |
·剖面上资料的充分利用 | 第20页 |
·滑脱面深度的确定 | 第20-21页 |
·剖面的平衡 | 第21页 |
·剖面的复原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3-30页 |
·地质剖面的生成 | 第23-24页 |
·地质信息的采集 | 第23页 |
·地质信息的处理 | 第23页 |
·地质剖面的绘制 | 第23-24页 |
·地震剖面的生成 | 第24-25页 |
·地震信息的采集 | 第24页 |
·地震信息的处理 | 第24页 |
·地震剖面的生成 | 第24-25页 |
·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相似性 | 第25-27页 |
·剖面上层位的相似性 | 第25-26页 |
·剖面上构造的相似性 | 第26-27页 |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4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实现 | 第30-37页 |
·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 | 第30页 |
·地震反射层位的追踪 | 第30-31页 |
·地震平衡剖面的生成 | 第3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理论模型研究 | 第37-56页 |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沉积环境应用 | 第37-39页 |
·分析沉积环境 | 第37-38页 |
·分析成煤环境 | 第38-39页 |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相干分析应用 | 第39-45页 |
·相干分析原理简介 | 第39页 |
·相干分析的效果比较 | 第39-43页 |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中的相干分析效果比较 | 第43-45页 |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解释应用 | 第45-48页 |
·波组层位对比 | 第45-46页 |
·构造对比 | 第46-48页 |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去噪应用 | 第48-55页 |
·噪音概述 | 第48页 |
·应用效果对比 | 第48-53页 |
·处理前后保真度对比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地震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实例研究 | 第56-80页 |
·济宁某矿沉积环境分析 | 第56-62页 |
·概况 | 第56-57页 |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第57-62页 |
·陕西某矿相干分析 | 第62-71页 |
·概况 | 第62-63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63-71页 |
·龙口某矿层位精细对比与构造检查 | 第71-75页 |
·概况 | 第71页 |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第71-75页 |
·河北某矿中去噪应用 | 第75-79页 |
·概况 | 第75-76页 |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7 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80-82页 |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