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0-11页 |
|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11-13页 |
| ·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 | 第11-12页 |
| ·谐振逆变技术与软开关技术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3-15页 |
| 2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基本结构 | 第15-21页 |
|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原理 | 第15-16页 |
| ·无接触电能传输的提出与发展 | 第15页 |
|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结构 | 第16-20页 |
| ·整流电路部分 | 第17-18页 |
| ·高频逆变电路及松耦合变压器 | 第18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物理实现 | 第18-19页 |
| ·负载侧电能参数调节及负载控制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3 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21-47页 |
| ·系统分析及建模 | 第21-27页 |
| ·变换器 | 第21-24页 |
| ·无接触变压器 | 第24-27页 |
| ·耦合性能 | 第27-31页 |
| ·电压增益(V_(RL)/U_p) | 第27页 |
| ·输出功率P_2 | 第27-28页 |
| ·传输效率η | 第28-29页 |
| ·视在功率S_p | 第29-31页 |
| ·初、次级补偿技术 | 第31-43页 |
| ·初、次级补偿方法 | 第31-38页 |
| ·输出功率与传输效率的变化率 | 第38-39页 |
| ·次级串、并联补偿的研究 | 第39-41页 |
| ·初级补偿对电源供电影响的分析 | 第41-43页 |
| ·变频控制下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4 松耦合变压器的原理及其设计分析 | 第47-63页 |
| ·松耦合变压器概述 | 第47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分类与结构 | 第47-49页 |
| ·静止型松耦合变压器的类型与结构 | 第47-48页 |
| ·滑动式松耦合变压器的结构特点 | 第48-49页 |
| ·松耦合变压器数学模型 | 第49-51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磁路分析 | 第51-52页 |
| ·常规变压器的电磁关系 | 第51-52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磁路分析 | 第52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磁芯选型及参数设计 | 第52-55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磁芯选型 | 第53-54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磁芯参数设计 | 第54页 |
| ·变压器的损耗 | 第54-55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绕组设计及其参数计算 | 第55-57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绕组设计 | 第55-56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漏感计算 | 第56-57页 |
| ·松耦合变压器的计算机仿真分析 | 第57-62页 |
| ·副边线圈的绕制部位对电能传输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原边与E 型铁芯的相对位置与传输效率仿真分析 | 第58-61页 |
| ·E 型与I 型铁芯距离不同时的计算机仿真分析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5 高频逆变电路的拓扑结构及原理仿真分析 | 第63-87页 |
| ·概述 | 第63-65页 |
| ·脉宽调制(PWM)硬开关技术 | 第63-64页 |
| ·频率调制谐振技术 | 第64页 |
| ·脉宽调制软开关技术 | 第64-65页 |
| ·高频逆变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 第65-72页 |
| ·电压型串联谐振逆变电路 | 第65-69页 |
| ·电流型并联谐振逆变电路 | 第69-71页 |
| ·拓扑结构的选择 | 第71-72页 |
| ·电压型串联谐振逆变器 | 第72-81页 |
| ·工作原理及电路分析 | 第72-77页 |
| ·工作频率的选择 | 第77-81页 |
| ·逆变器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1-87页 |
| ·等效负载Z 为阻性时(开关频率等于负载的谐振频率) | 第81-84页 |
| ·等效负载Z 为感性时(开关频率大于负载的谐振频率) | 第84-87页 |
| 6 结论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