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导论 | 第16-28页 |
一、引言 | 第16-1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一) 社会行政的提出问题评述 | 第20-21页 |
(二) 社会行政的基础理论评述 | 第21-23页 |
(三) 社会行政的主体理论评述 | 第23-24页 |
(四) 社会行政的行为理论评述 | 第24-25页 |
(五) 社会行政的救济理论评述 | 第25-28页 |
第一章 社会行政的提出背景 | 第28-43页 |
第一节 现代公共行政运动的兴起及其原因 | 第28-30页 |
一、国内的经济与政治因素即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与信任危机的出现 | 第29页 |
二、经济全球化是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 第29页 |
三、科技革命是西方政府改革的催化剂 | 第29-30页 |
四、传统官僚制失效和私营部门管理成效的示范性影响 | 第30页 |
第二节 现代公共行政运动的主要内容 | 第30-35页 |
一、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及其与市场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二、在公共管理中吸纳多元社会主体参加,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 第31-33页 |
三、把政府作为"企业"来经营,探索政府管理的新办法 | 第33-35页 |
第三节 现代公共行政运动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 第35-39页 |
一、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与作用,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 | 第35-36页 |
二、参照现代公共行政理念,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模式 | 第36-38页 |
三、强化政府责任,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现代公共行政运动对我国的行政法理论体系的影响 | 第39-43页 |
一、行政法学研究范围的扩大 | 第39-41页 |
二、行政主体范围的扩大 | 第41-42页 |
三、行政行为理论的拓展 | 第42页 |
四、行政救济范围的扩大,救济方式趋于多样与实效 | 第42-43页 |
第二章 社会行政的崛起——建构社会行政理论的必要性 | 第43-53页 |
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崛起 | 第43-45页 |
一、行政权力社会化 | 第43-44页 |
二、公共行政主体的多元化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建构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 第45-53页 |
一、从理论上看是基于以公共行政为研究对象的行 | 第45-46页 |
二、从现实上看应该建构我国社会行政理论体系对社会行政予以系统规制。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46-53页 |
第三章 我国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建构 | 第53-83页 |
第一节 建构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国家行政与社会行政权力的界分为切入点确定社会行政的调整范围 | 第53-60页 |
一、以市场失灵为起点界定国家行政的范围 | 第54-55页 |
二、以政府失灵为警戒划定政府职能边界,从而圈定了社会行政的范围 | 第55-57页 |
三、从公共物品基本性质分析入手,界定社会行政主体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基本范围 | 第57-60页 |
第二节 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初构 | 第60-69页 |
一、社会行政的内涵与社会行政主体的外延 | 第60-62页 |
二、社会行政与相关概念的界分 | 第62-65页 |
三、社会行政的特征 | 第65-69页 |
第三节 社会行政的基础理论 | 第69-83页 |
一、对传统以国家行政为研究对象的行政法基础理论的梳理 | 第70-78页 |
二、善治论—公共行政时代下社会行政的基础理论 | 第78-83页 |
第四章 我国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系统理论建构 | 第83-118页 |
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主体理论 | 第83-93页 |
一、社会行政主体的类型 | 第83-87页 |
二、社会行政主体的权力来源 | 第87-93页 |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行为理论 | 第93-104页 |
一、行使通过外部获得的权力的行为 | 第93-98页 |
二、行使通过内部契约形成的权力的行为 | 第98-104页 |
三、现代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行政行为的特征 | 第104页 |
第三节 社会行政的救济理论 | 第104-118页 |
一、我国社会行政救济现状 | 第105-109页 |
二、建构我国社会行政救济体系 | 第109-118页 |
(一) 我国社会行政救济体系的理论建构 | 第109-114页 |
(二) 我国社会行政救济体系的制度建构 | 第114-118页 |
结语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中文学术著作: | 第119-120页 |
外文学术著作: | 第120-122页 |
学术论文: | 第122-124页 |
后记 | 第124-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