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设计研究--以湖州金色地中海小区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特色危机”现象的存在 | 第10页 |
| ·居住区特色与周边整体环境联系薄弱 | 第10-11页 |
| ·“特色”理论在设计中的实践性仍需加强 | 第11页 |
| ·课题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11-12页 |
| ·场所——文脉主义理论 | 第12-13页 |
| ·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和范畴 | 第14-16页 |
| ·居住区 | 第14-15页 |
| ·景观环境及构成要素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概念的阐释 | 第18-24页 |
| ·特色的内涵 | 第18-20页 |
|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是城市特色的一部分 | 第18-19页 |
|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是动态发展过程 | 第19页 |
| ·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 | 第19-20页 |
| ·对特色的体验及认知方法 | 第20-24页 |
| ·主观意识的需求 | 第20-22页 |
| ·整体性识别 | 第22-23页 |
| ·认知程度的差别性 | 第23-24页 |
| 第3章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资源的系统分析 | 第24-30页 |
|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资源的组成 | 第24页 |
|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资源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 第24-25页 |
| ·物质性 | 第24页 |
| ·非物质性 | 第24-25页 |
|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资源的地点性与地区性 | 第25页 |
|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资源的评价 | 第25-27页 |
|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资源评价的概念 | 第25-26页 |
|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资源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 ·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资源的整合 | 第27-30页 |
| ·整合的必要性 | 第27页 |
| ·整合的系统论方法 | 第27-30页 |
| 第4章 对湖州金色地中海项目区域环境的考察研究 | 第30-39页 |
| ·城市概况 | 第30-32页 |
| ·湖州特色资源构成 | 第32-35页 |
| ·自然环境资源 | 第32-33页 |
| ·人文历史资源 | 第33-35页 |
| ·政策资源 | 第35页 |
| ·金色地中海小区用地性质及场地分析 | 第35-39页 |
| ·项目概况 | 第35页 |
| ·区域环境 | 第35-37页 |
| ·环境的风水观 | 第37-39页 |
| 第5章 湖州金色地中海居住区设计的实践 | 第39-46页 |
| ·特色资源的整合 | 第39-41页 |
| ·主导特色资源与相关特色资源 | 第39-40页 |
| ·形态整合 | 第40-41页 |
| ·契合人文特点的设计思路 | 第41-42页 |
| ·西韵东情的建筑形式 | 第41页 |
| ·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 第41-42页 |
| ·强化自然的规划理念 | 第42-46页 |
| ·依照自然河流和地形布局 | 第42-43页 |
| ·节点与对景:争取最佳的景观视域 | 第43页 |
| ·衬景:以山体的天际轮廓线为衬 | 第43页 |
| ·借景: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 第43-44页 |
| ·植物造景 | 第44-46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46-48页 |
| ·论文总结 | 第46-47页 |
| ·论点的提出 | 第46页 |
| ·论据的引用 | 第46页 |
| ·论证的方法 | 第46页 |
| ·结论的概述 | 第46-47页 |
| ·不足与思考 | 第47页 |
| ·展望与发展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A 抽样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 附录B 抽样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