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导论 | 第16-24页 |
一、境外鲁籍作家群的浮出水面 | 第16-18页 |
二、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忧患意识与文化重建 | 第24-51页 |
第一节 忧患意识的文化层面 | 第25-31页 |
第二节 乡愁情结中的批判意识 | 第31-51页 |
一、朱西宁:国民性的批判与重建 | 第32-37页 |
二、姜贵:儒家伦理道德的扬弃与坚守 | 第37-45页 |
三、王鼎钧:民族审美心理的改造与创新 | 第45-51页 |
第二章 基督信仰:窥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 第51-73页 |
第一节 一种可能的精神资源 | 第51-57页 |
第二节 儒耶合一的文化努力 | 第57-66页 |
一、基督信仰:彻底救赎人性的精神资源 | 第57-60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儒耶合一的内在基础 | 第60-66页 |
第三节 化入文学的基督信仰 | 第66-73页 |
第三章 民间的回归 | 第73-100页 |
第一节 边缘化的民间立场 | 第74-88页 |
一、朱西宁:复调型民间叙事的高手 | 第77-82页 |
二、姜贵:民间日常伦理的叙事纬度 | 第82-85页 |
三、王鼎钧:以史笔作民间春秋 | 第85-88页 |
第二节 民俗风情的历历再现 | 第88-94页 |
第三节 日常方言的口耳相传 | 第94-100页 |
第四章 第二代境外鲁籍作家的原乡承袭 | 第100-140页 |
第一节 原乡情结的变异 | 第100-105页 |
第二节 张大春:兼收并蓄中的原乡传统 | 第105-116页 |
一、家族记忆的现代反思 | 第105-111页 |
二、天马行空的原乡传奇 | 第111-116页 |
第三节 王幼华:探索意识下的原乡烙印 | 第116-124页 |
一、儒家文化传统的潜移默化 | 第117-118页 |
二、道德视角下的都市景观 | 第118-121页 |
三、多元文化传统交融的精神探索 | 第121-124页 |
第四节 朱氏姐妹:中华文化传统的承袭 | 第124-132页 |
一、父辈影响下的文化承袭 | 第125-127页 |
二、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审美折射 | 第127-132页 |
第五节 平路:原乡文化传统的现代困境 | 第132-140页 |
一、无根漂泊与土地认同 | 第133-135页 |
二、乡愁情结与现代质疑 | 第135-140页 |
结语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3-1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