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隐秀”说和“显隐”说的比较研究--中西方两个学说的抽象统一性初探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引言第17-25页
 一、选题说明和立意阐释第17-19页
 二、切入路径第19-20页
 三、研究现状考察第20-21页
 四、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五、创新之处、结论和启示第22-25页
第一章 "隐秀"说新探——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哲学美学资源考察第25-63页
 第一节 考察蕴涵"隐秀"说的文本第25-34页
  一、从《隐秀》篇的文本切入第25-26页
  二、对残篇之争所取的基本方法第26-27页
  三、部分与整体互见—"隐秀"在《文心雕龙》中的呈现第27-31页
  四、阐释与局限——"隐秀"说研究现状简评第31-34页
 第二节 形成"隐秀"说的文化底蕴第34-39页
  一、历史背景第34-35页
  二、"隐秀"说之"文"宗于《原道》第35-36页
  三、"隐秀"和爻象——人文之元归于《易》第36-37页
  四、儒释道等与"隐秀"说的诞生第37-38页
  五、玄学及言意之辨的影响第38-39页
 第三节 还原到历史长河—与"玄珠"及老庄思想的关系第39-44页
 第四节 "文外"的审美向度与"三玄"的关联第44-47页
 第五节 隔世回响——"隐秀"说之流变第47-55页
  一、"境"的空间之"象"第47-49页
  二、境域的扩展——从物色到景色及空间的演进第49-55页
 第六节 "隐秀"说融入"意境"说的踪迹和历程第55-62页
 本章总结第62-63页
第二章 索"隐秀"说和"显隐"说之"隐"第63-85页
 第一节 "隐"与道、文的基本关系第64-65页
 第二节 借释"道"之《易》而释"隐"第65-67页
 第三节 设"隐"为源点的深沉立意第67-75页
  一、"隐之为体"对逆向透视方式的要求第72页
  二、"隐之为体"但表达上却"虽奥非隐"第72-73页
  三、隐—秀关系和《易》象的联系——有限和无限之间第73-75页
 第四节 两个理论逻辑起点都宗于老庄之道第75-78页
 第五节 隐、无、玄和遮蔽、不在场内涵相通第78-84页
  一、"隐"和"遮蔽"都为"源点"第81页
  二、两者思维路径有很大共性第81-82页
  三、两者思维过程所设参照系有共性第82-84页
 本章总结第84-85页
第三章 "秀"、澄明和自然、人生的统一性第85-109页
 第一节 以往释"秀"的合理与局限考察第85-95页
  一、析"秀"即"句"论的得失第85-89页
  二、析"秀"即"篇"论的得失第89-90页
  三、析"秀"是"形象"的观点第90-91页
  四、寻找释"秀"的基本策略第91-95页
 第二节 创设释"秀"的多层次系统第95-101页
 第三节 论生命意象所映现之"秀"第101-103页
  一、"隐秀"说理论本身的诗化表述第101-102页
  二、对表达生命意象所用概念类型的分析第102-103页
 第四节 人之"秀"和文之"秀"互映的发现第103-108页
  一、人之"秀"和文之"秀"互彰第104-105页
  二、"秀"即有限人生之礼赞第105-106页
  三、两种理论对"天人合一"的礼赞第106-108页
 本章总结第108-109页
第四章 求证两者的抽象统一性:万物一体间的显—隐之变第109-125页
 第一节 显—隐之变:天人合一之中的抽象统一性第109-112页
 第二节 显—隐也是《文心雕龙》中的基本范畴第112-114页
 第三节 求证两种理论共有的抽象统一性第114-117页
 第四节 生命之问——秀、有、显和隐、无、玄相依第117-122页
 第五节 "秀"之实现和人格完善——归隐—栖居第122-124页
 本章总结第124-125页
第五章 两者审美方式的共性研究第125-147页
 第一节 "有物混成"——两者都遵循直觉体验的方式第125-128页
 第二节 以无为本,强调超越第128-129页
 第三节 去蔽之后反归于隐——真理观的启示第129-132页
 第四节 索"隐"启蔽之艰和体验诗意之"境"的关系第132-133页
 第五节 "隐以复意为工"是于悖论中求索第133-136页
 第六节 "情在词外曰隐"的肯定和否定第136-138页
 第七节 文之详略对应着显现和隐蔽第138-145页
  一、以语言和诗追求本真——精神不能曲解为智能第139-140页
  二、诗性与规则之间的选择第140-141页
  三、"比显而兴隐"与显—隐和隐—秀相应第141页
  四、比喻之显有诗性和理性两个层面第141-143页
  五、"兴隐"的特性、方法和主—客关系式相异第143-145页
 本章总结第145-147页
理论启示和结语第147-172页
 一、研究本文命题所发现的两种理论相通的主要概括第147-150页
 二、对两者抽象统一的外部机制和前提的研究第150页
 三、两种理论的差异考察第150-152页
 四、通过比较研究的新发现第152-153页
 五、显隐渐变论的构想和现实价值第153-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9-18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厢记》崔张爱情的文化阐释
下一篇: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