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单元和灰色聚类法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GIS和RS在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 | 第20-30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概念 | 第20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基础理论 | 第20-22页 |
·系统论 | 第20-21页 |
·环境生态学理论 | 第21页 |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技术方法 | 第22-30页 |
·遥感技术概述 | 第22-23页 |
·GIS技术概述 | 第23页 |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权重确定法 | 第25-28页 |
·指标体系研究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0-42页 |
·网格评价单元的建立 | 第30页 |
·数据来源 | 第30-32页 |
·遥感数据 | 第30-31页 |
·非遥感数据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9页 |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32-37页 |
·非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37-39页 |
·遥感信息数据提取 | 第39-42页 |
·土地利用数据提取 | 第39-40页 |
·NDVI提取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生态环境敏感性模型构建 | 第42-56页 |
·单因子敏感性模型 | 第42-47页 |
·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模型 | 第42-43页 |
·生境敏感性指数模型 | 第43-44页 |
·盐渍化敏感性指数模型 | 第44-45页 |
·人类干扰敏感性指数模型 | 第45-47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模型 | 第47-56页 |
·灰色聚类模型 | 第47-48页 |
·白化权函数 | 第48-49页 |
·灰色聚类模型技术路线 | 第49-50页 |
·灰色聚类模型的GIS实现 | 第50-51页 |
·指标权重和分级标准的确定 | 第51页 |
·白化权函数的表达 | 第51-52页 |
·分解—合成运算 | 第52-54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级别的确定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生态环境敏感性模型验证 | 第56-72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6-60页 |
·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 | 第56-60页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60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60-61页 |
·基础数据制作 | 第61-65页 |
·遥感数据提取 | 第61页 |
·DEM数据提取 | 第61-65页 |
·单因子敏感性评价模型验证 | 第65-67页 |
·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模型 | 第65页 |
·生境敏感性指数模型 | 第65-66页 |
·盐渍化敏感性指数模型 | 第66页 |
·人类干扰敏感性指数模型 | 第66-67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模型验证 | 第67-72页 |
第六章 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结果分析 | 第72-80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分布特征 | 第72页 |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 第72-75页 |
·生态环境问题 | 第72-74页 |
·成因分析 | 第74-75页 |
·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对策探讨 | 第75-80页 |
·生态环境问题治理 | 第75-77页 |
·控制人口、生态移民 | 第77-78页 |
·转变发展模式 | 第78页 |
·落实各项生态保护规划 | 第78页 |
·完善环保立法与管理制度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建议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