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景的构成元素 | 第9-16页 |
| 第一节 对景写生的阐释解读 | 第9-11页 |
| 一、对景即选景 | 第9-10页 |
| 二、书写 | 第10页 |
| 三、生动 | 第10页 |
| 四、生活 | 第10页 |
| 五、生涩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画面结构语言:从“六远”到“七观”的透视 | 第11-14页 |
| 第三节 景的选取与表现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对景写生在山水画中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形态 | 第16-21页 |
| 第一节 积极倡导者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复古倾向的僵化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对景写生的目的 | 第18-19页 |
| 第四节 对景写生的具体形式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对景造境 | 第21-31页 |
| 第一节 境的构成元素 | 第21-24页 |
| 一、书法的“求动” | 第22-23页 |
| 二、诗歌的“尚意”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境的精神追求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景的种类不同与境的不同 | 第25-27页 |
| 一、崇高壮大 | 第25页 |
| 二、幽邃 | 第25-26页 |
| 三、悠远 | 第26页 |
| 四、全景 | 第26页 |
| 五、小景 | 第26页 |
| 六、雪景 | 第26-27页 |
| 第四节 哲学思想对“境”的影响 | 第27-31页 |
| 一、儒家 | 第27-28页 |
| 二、道家 | 第28-29页 |
| 三、释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景至境的升华 | 第31-34页 |
| 第一节 写生?写真?造境?创新的纽带关系 | 第31-34页 |
| 第五章 由景至境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 第34-43页 |
| 第一节 中西对景写生之比较 | 第34-36页 |
| 一、动”中求“美之韵”与“像”中求“美之真” | 第34-35页 |
| 二、内向“心理”与外向“物理” | 第35页 |
| 三、摹仿与表达 | 第35-36页 |
| 第二节 对景写生现代成分的多元化发展 | 第36-39页 |
| 一、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融入 | 第36-37页 |
| 二、色、墨的结合尝试 | 第37页 |
| 三、装饰性与形式感 | 第37-38页 |
| 四、构图上的突破 | 第38页 |
| 五、中国画的光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造型与构成语言的关系 | 第39-42页 |
| 一、艺术的创造源于情感 | 第39-40页 |
| 二、从风格到本能的个性张扬 | 第40-42页 |
| 第四节 打破传统国画的模式,笔墨技法的重新组合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注释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图释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