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术资源利用中的信息损失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网络学术信息损失的表现形式 | 第10-21页 |
| ·信息丢失 | 第11-13页 |
| ·网站或网页的易变性引起的信息丢失 | 第11-12页 |
| ·网络学术信息自身的不稳定引起的信息丢失 | 第12页 |
| ·系统间不兼容性引起的信息丢失 | 第12-13页 |
| ·转贴过程中引起的信息丢失 | 第13页 |
| ·信息损毁 | 第13-14页 |
| ·信息被计算机病毒破坏 | 第13页 |
| ·信息被黑客攻击 | 第13-14页 |
| ·信息在加工过程中被损坏 | 第14页 |
| ·信息失真 | 第14-15页 |
| ·用户理解的误差 | 第14-15页 |
| ·用户翻译的偏离 | 第15页 |
| ·隐性知识的交流的异解 | 第15页 |
| ·信息利用受限 | 第15-17页 |
| ·费用限制 | 第16页 |
| ·知识产权障碍 | 第16页 |
| ·信息垄断 | 第16-17页 |
| ·信息老化 | 第17-19页 |
| ·网络信息更新不及时而失效 | 第17-18页 |
| ·网络信息内容老化 | 第18页 |
| ·网络信息吸引力下降 | 第18-19页 |
| ·信息冗余 | 第19-21页 |
| ·反复转载造成大量的冗余信息 | 第19页 |
| ·数据库中大量的重复信息 | 第19-20页 |
| ·大量雷同低质信息 | 第20-21页 |
| 2 网络学术信息损失的原因 | 第21-30页 |
| ·网络学术信息自身存在缺陷 | 第21-23页 |
| ·网络学术信息精确度不够 | 第22页 |
| ·网络学术信息分布的不匀衡性 | 第22-23页 |
| ·信息的递减性和复加性 | 第23页 |
| ·网上中文信息资源所占比例小 | 第23页 |
| ·用户信息素质不高 | 第23-25页 |
| ·用户缺乏计算机及网络知识 | 第23-24页 |
| ·用户获取信息的素质不高 | 第24页 |
| ·用户的识别能力差 | 第24-25页 |
| ·用户反馈不及时不充分 | 第25页 |
| ·设备或技术障碍 | 第25-27页 |
| ·网络技术设备性能有限 | 第25-26页 |
| ·信息保存困难 | 第26页 |
| ·过滤技术缺乏 | 第26页 |
| ·信息安全无保障 | 第26-27页 |
| ·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 第27-30页 |
| ·相关法规和管理措施缺乏力度 | 第27页 |
| ·网络学术信息缺少有效的组织整序 | 第27-28页 |
| ·相对客观的信息评价指标缺失 | 第28-29页 |
| ·缺少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 第29页 |
| ·网络学术资源建设标准不够统一 | 第29-30页 |
| 3 减少网络学术信息损失的对策 | 第30-40页 |
| ·加强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宏观和微观管理 | 第30-33页 |
| ·完善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 第30-31页 |
| ·处理好信息获取与知识产权关系 | 第31页 |
| ·加强资源共建共享 | 第31-32页 |
| ·合理配置网络信息资源 | 第32页 |
| ·加强信息机构的整顿和建设 | 第32-33页 |
| ·加强开发和利用中文信息产品 | 第33页 |
| ·加强对网络学术资源的质量管理 | 第33-34页 |
| ·加强对网络学术资源的监督 | 第33页 |
| ·提高数据库建设的质量 | 第33-34页 |
| ·对网络学术资源进行评价 | 第34页 |
| ·加强对网络学术资源的组织整序 | 第34-36页 |
| ·对网络学术资源进行资源整合 | 第34-35页 |
| ·建立符合用户习惯的检索方式 | 第35页 |
| ·统一标准和规范 | 第35页 |
| ·强化网络信息咨询服务 | 第35-36页 |
| ·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 | 第36-37页 |
| ·提高用户信息意识 | 第36页 |
| ·提高用户信息获取能力 | 第36-37页 |
| ·提高用户信息利用能力 | 第37页 |
| ·提高设备性能和技术 | 第37-40页 |
| ·提高设备性能 | 第37页 |
| ·建立信息过滤筛选机制 | 第37-39页 |
| ·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 第39页 |
| ·进一步完善保存技术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研究生期间科研论文目录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