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采动灾害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 ·研究背景和实用意义 | 第9-11页 |
| ·矿山开采方式及主要采动灾害 | 第11-14页 |
| ·矿山开采方式 | 第11-13页 |
| ·矿山主要采动灾害 | 第13-14页 |
| ·矿山安全监测及监测资料分析技术现状 | 第14-21页 |
| ·矿山边坡安全监测现状 | 第14-16页 |
| ·地表移动监测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地下矿山安全监测技术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 ·监测资料分析技术现状 | 第18-21页 |
| ·矿山采动灾害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金属矿山采动灾害研究现状 | 第21页 |
| ·矿山大面积冒顶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煤矿开采沉陷引起的滑坡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矿山采动灾害安全监测及控制技术 | 第25-46页 |
| ·矿山采动灾害监测方法及原理 | 第25-41页 |
| ·矿山地表安全监测方法及原理 | 第25-30页 |
| ·地下矿山安全监测方法及原理 | 第30-41页 |
| ·矿山采动灾害控制技术 | 第41-44页 |
| ·金属矿山冒顶片帮控制技术 | 第41-43页 |
| ·石膏矿大面积冒顶控制技术 | 第43-44页 |
| ·煤矿采动滑坡控制技术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灾害监测及控制 | 第46-92页 |
|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 | 第46-47页 |
| ·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问题 | 第47-48页 |
|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及巷道变形破坏机理 | 第48-54页 |
| ·边坡变形破坏机理 | 第48-50页 |
| ·巷道变形破坏机理 | 第50-54页 |
| ·露天转地下安全监测系统 | 第54-62页 |
| ·露天转地下安全监测系统概述 | 第54-56页 |
| ·巷道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56-60页 |
| ·爆破震动评价方法 | 第60-62页 |
| ·工程实例 | 第62-90页 |
| ·工程背景 | 第62页 |
| ·露天转地下开采巷道变形现场监测及研究 | 第62-73页 |
| ·露天转地下开采爆破振动监测及研究 | 第73-79页 |
| ·爆破载荷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79-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第四章 石膏矿采空区处理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92-117页 |
| ·石膏矿开采特点 | 第92页 |
| ·石膏矿主要采动灾害 | 第92-93页 |
| ·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冒落产生机制 | 第93-94页 |
| ·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冒落危害控制方法 | 第94-97页 |
| ·放顶处理采空区的技术问题 | 第97页 |
| ·采空区处理安全监测设计 | 第97-100页 |
| ·采空区处理安全监测的必要性 | 第97-98页 |
| ·监测系统选择原则 | 第98-99页 |
| ·监测系统设计 | 第99-100页 |
| ·工程实例 | 第100-116页 |
| ·河北邢隆石膏矿采空区现状 | 第100-103页 |
| ·采空区应力状态的数值模拟评价 | 第103-108页 |
| ·采空区处理方法 | 第108页 |
| ·采空区处理安全监测 | 第108-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第五章 煤矿采动边坡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 第117-158页 |
| ·引言 | 第117页 |
| ·采动边坡变形破坏机制 | 第117-121页 |
| ·影响采动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121-125页 |
| ·地下开采影响因素 | 第121-124页 |
| ·开采沉陷引起的边坡移动变形与破坏 | 第124-125页 |
| ·采动边坡沉陷与稳定监测系统 | 第125-132页 |
| ·边坡监测的目的 | 第125页 |
| ·边坡监测的内容 | 第125-126页 |
| ·边坡监测的方法 | 第126-129页 |
| ·采动边坡沉陷及稳定监测站设计 | 第129-132页 |
| ·采动滑坡的整治 | 第132-134页 |
| ·整治原则 | 第132-133页 |
| ·整治措施 | 第133-134页 |
| ·工程实例 | 第134-156页 |
| ·工程背景 | 第134页 |
| ·露天与地下同期开采的特殊性 | 第134-135页 |
| ·露天与地下同期开采下边坡变形监测 | 第135-151页 |
| ·露井联合开采边坡治理技术研究 | 第151-1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8-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2-17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0-171页 |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