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及其成果应用研究--以广东省遂溪县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前言 | 第8-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 ·国外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 耕地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 第14-24页 |
| ·耕地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 ·土壤肥力理论 | 第14-15页 |
| ·土地生产力理论 | 第15页 |
| ·作物生产潜力理论 | 第15-16页 |
| ·区位理论 | 第16-17页 |
| ·耕地质量评价的原则 | 第17页 |
| ·选取因素和确定权重 | 第17-18页 |
| ·分等单元的划分 | 第18-19页 |
| ·耕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 第19-22页 |
|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 ·样地法 | 第20页 |
| ·聚类分析法 | 第20-22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3 耕地质量评价实例研究 | 第24-4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4页 |
| ·资料的收集和野外调查 | 第24-25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26页 |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5-26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26页 |
| ·评价因素的量化 | 第26页 |
| ·数据库的建立 | 第26-27页 |
| ·等别的划分 | 第27-39页 |
| ·自然质量等 | 第27-32页 |
| ·利用等 | 第32-36页 |
| ·等别 | 第36-39页 |
| ·结论 | 第39-41页 |
| 4 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 第41-5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41页 |
| ·耕地占补平衡的内涵 | 第41-42页 |
| ·耕地占补平衡与耕地质量评价的关系 | 第42-43页 |
| ·应用思路 | 第43-44页 |
| ·占一补一平衡 | 第44-49页 |
| ·自然质量等平衡 | 第45页 |
| ·标准粮产量平衡 | 第45-47页 |
| ·可挖掘利用潜力平衡 | 第47页 |
| ·收益平衡 | 第47-48页 |
| ·综合比较 | 第48-49页 |
| ·占一补多平衡 | 第49-58页 |
| ·基于自然质量等指数平衡的等级折算 | 第50-51页 |
| ·基于标准粮产量平衡的等级折算 | 第51-53页 |
| ·基于可挖掘利用潜力平衡的等级折算 | 第53-55页 |
| ·基于收益平衡的等级折算 | 第55-56页 |
| ·综合比较 | 第56-58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