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夏甸金矿床矿井涌水机理构造控制模式研究
| 提要 | 第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3页 |
| ·裂隙充水矿床类型的划分及界定 | 第11-15页 |
| ·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及涌水机理判定的发展现状 | 第15-21页 |
| ·构造动力理论在矿床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夏甸金矿概况 | 第26-43页 |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6-29页 |
| ·地理及交通位置 | 第26-27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 ·气候条件 | 第27-28页 |
| ·陆地水文 | 第28-29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9-35页 |
| ·地层及岩性 | 第30-31页 |
| ·区域构造 | 第31-34页 |
| ·岩浆岩 | 第34-35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5-43页 |
| ·区域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特征 | 第35-38页 |
| ·区域地下水系统补、径、排条件 | 第38-40页 |
| ·地下水动态 | 第40页 |
| ·区域水化学特征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夏甸金矿充水裂隙构造控制成因 | 第43-57页 |
| ·招平断裂的构造动力背景 | 第44-48页 |
| ·招平断裂构造动力系统活动次序 | 第45-47页 |
| ·招平断裂构造系统演化 | 第47-48页 |
| ·充水裂隙的构造动力成因 | 第48-51页 |
| ·前粉子山变形期 | 第48-49页 |
| ·粉子山运动期 | 第49页 |
| ·海西—燕山期断块运动构造期 | 第49-50页 |
| ·中生代动热场作用期 | 第50-51页 |
| ·充水裂隙的构造控制特征 | 第51-57页 |
| ·充水裂隙构造控制的多方位性 | 第51页 |
| ·充水裂隙构造控制的多期性 | 第51-54页 |
| ·充水裂隙构造控制的剪切性 | 第54-55页 |
| ·充水裂隙构造控制的叠加性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夏甸金矿矿井涌水的控制因素 | 第57-66页 |
| ·招平断裂构造裂隙对矿井涌水的主控作用 | 第58-61页 |
| ·NE-NNE 向压扭性断裂带 | 第59-60页 |
| ·NW 向扭性断裂带 | 第60页 |
| ·近EW 向张性断裂带 | 第60-61页 |
| ·其他因素对矿井涌水的作用影响 | 第61-66页 |
| ·浅部基岩风化裂隙水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孔隙潜水含水层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地表水体和大气降水对矿井涌水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其它因素对矿井涌水的影响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夏甸金矿矿井涌水机理的构造控制模式 | 第66-89页 |
| ·矿井涌水来源及通道的构造控制模式 | 第67-72页 |
| ·构造控制模式下的矿井涌水来源 | 第67-71页 |
| ·构造控制模式下的矿井涌水通道 | 第71-72页 |
| ·矿井深部涌水特征的构造控制模式 | 第72-78页 |
| ·矿井出水历史的构造控制特征 | 第72-73页 |
| ·深部出水现状的构造控制特征 | 第73-74页 |
| ·矿井涌水量变化构造控制特征 | 第74-78页 |
| ·矿井涌水化学特征的构造控制模式 | 第78-85页 |
| ·矿井涌水化学的基本特征 | 第78-80页 |
| ·矿井涌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80-83页 |
| ·矿井涌水化学特征的构造控制模式讨论 | 第83-85页 |
| ·构造控水模式下的矿井疏干排水方案 | 第85-8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9-92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建议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 摘要 | 第97-100页 |
| Abstract | 第100-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