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研究的依据及背景 | 第9-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现实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3-14页 |
| ·国内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 ·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分析方法 | 第16-20页 |
| ·本文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的框架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鄱阳湖区概况 | 第23-31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6页 |
| ·湖区的区域界定 | 第23-24页 |
| ·人口状况 | 第24页 |
| ·经济状况 | 第24-26页 |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6-28页 |
| ·地理位置及地貌 | 第26页 |
| ·气候条件 | 第26页 |
| ·水文、水资源条件 | 第26-27页 |
| ·水质条件 | 第27-28页 |
| ·生态环境概况 | 第28-30页 |
| ·土地资源 | 第28-29页 |
| ·湿地 | 第29页 |
| ·生物资源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鄱阳湖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43页 |
| ·建立指标体系的意义 | 第31页 |
| ·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 第31-32页 |
| ·环境生态学原理 | 第31页 |
| ·系统论 | 第31-32页 |
| ·以人为本的观点 | 第32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页 |
|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 第32-34页 |
|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2页 |
| ·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原则 | 第32-33页 |
|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 ·全面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 ·动态性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34页 |
|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34页 |
| ·指标筛选的原则和方法 | 第34页 |
| ·指标筛选的原则 | 第34页 |
| ·指标筛选的方法 | 第34页 |
| ·一般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8页 |
| ·目标层 | 第35页 |
| ·准则层 | 第35-36页 |
| ·分准则层 | 第36页 |
| ·指标层 | 第36-38页 |
| ·具体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54页 |
| ·权重确定的方法及步骤 | 第43-46页 |
| ·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43页 |
| ·权重确定的步骤 | 第43-46页 |
|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6-53页 |
| ·构建判断矩阵 | 第46-48页 |
| ·判断矩阵计算结果 | 第48-51页 |
| ·各级指标权重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指标的计算及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估 | 第54-65页 |
| ·指标的计算 | 第54-60页 |
| ·发展系数计算 | 第54-58页 |
| ·协调系数计算 | 第58页 |
| ·公平系数计算 | 第58-59页 |
| ·综合集成计算 | 第59-60页 |
| ·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估 | 第60-64页 |
| ·等级划分及评价标准 | 第60-6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61页 |
| ·对策 | 第6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65页 |
| ·主要创新成果 | 第65页 |
|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