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杜鹃属映山红亚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杜鹃属及映山红亚属分类历史 | 第13-34页 |
·杜鹃属分类历史 | 第13-25页 |
·杜鹃属经典分类历史 | 第13-19页 |
·附属物与子叶的分类研究 | 第19页 |
·细胞与解剖学研究 | 第19-21页 |
·杜鹃属的化学分类研究 | 第21-24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24-25页 |
·映山红亚属的分类系统 | 第25-31页 |
·杜鹃属的分类系统 | 第25-30页 |
·映山红亚属分类系统 | 第30-31页 |
·映山红亚属的拉丁名称 | 第31-34页 |
第2章 映山红亚属ITS 分子标记研究 | 第34-60页 |
·概要 | 第34-35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34-35页 |
·关于ITS 在植物系统学与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DNA 的提取、PCR 扩增和测序 | 第37-45页 |
·DNA 的提取 | 第37-39页 |
·PCR 扩增和测序 | 第39-44页 |
·系统树的构建及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60页 |
·映山红亚属的等级范围 | 第45-51页 |
·轮叶组的分类分析 | 第51-56页 |
·映山红组的分类分析 | 第56-60页 |
第3章 映山红亚属的导管形态研究 | 第60-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取样方法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轮叶组导管形态分析 | 第61-67页 |
·导管形态分析 | 第61-64页 |
·不同物种之间导管形态的比较分析 | 第64-65页 |
·导管形态与分类学分析 | 第65-67页 |
·映山红组导管形态分析 | 第67-74页 |
·导管形态分析 | 第67-69页 |
·映山红组各类群导管大小比较 | 第69-71页 |
·导管梯状穿孔板的演化 | 第71页 |
·导管形态的分类学意义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第4章 映山红亚属叶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 第77-85页 |
·取样与实验方法 | 第77-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叶解剖结构特征分析 | 第78-80页 |
·叶解剖结构特征比较与分类分析 | 第80-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讨论 | 第84-85页 |
第5章 映山红亚属的新变种、新组合与新异名 | 第85-90页 |
·新变种 | 第85-86页 |
·新组合 | 第86-90页 |
第6章 映山红亚属形态分类研究 | 第90-137页 |
·分类概况 | 第90-95页 |
·映山红亚属的分类研究 | 第95-135页 |
·分组检索表 | 第96页 |
·分种检索表 | 第96-103页 |
·种系记载 | 第103-135页 |
·存疑种 | 第135-137页 |
第7章 映山红亚属植物区系分析 | 第137-154页 |
·杜鹃属的区系特点 | 第137-142页 |
·属的地理分布 | 第137-138页 |
·地理成份组成 | 第138-139页 |
·区系成份与演化 | 第139-142页 |
·映山红亚属的区系分析 | 第142-152页 |
·映山红亚属的分布 | 第142页 |
·地理成分组成 | 第142-143页 |
·映山红亚属的起源与散布 | 第143-152页 |
·结论 | 第152-154页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0页 |
映山红亚属植物名录 | 第160-163页 |
附图版 | 第163-213页 |
标本馆缩写 | 第213-214页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 第214-215页 |
致谢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