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英文符号缩写注释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3页 |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 第14页 |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诱变育种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介导转基因上的应用 | 第15-17页 |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 第17页 |
·大豆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及应用 | 第17-20页 |
·大豆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 第17-18页 |
·11S大豆球蛋白结构及碱基同源性 | 第18-19页 |
·大豆球蛋白基因在植物营养品质改良中的应用及展望 | 第19-20页 |
·我国荒漠化地区的牧草选育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大豆11S球蛋白Gy3(A1aB1b)cDNA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23-43页 |
·引言 | 第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试剂、质粒和菌株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5页 |
·大豆的培育 | 第24-25页 |
·大豆总RNA的提取、11S球蛋白Gy3亚基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5-34页 |
·含目的基因Gy3亚基cDNA序列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大豆总RNA提取鉴定 | 第35-36页 |
·RT-PCR产物的鉴定 | 第36页 |
·Gy3亚基的cDNA序列与pMD19-T载体的连接鉴定 | 第36-37页 |
·Gy3亚基的cDNA序列测序结果与Genbank(M36686)序列比对 | 第37-40页 |
·目的片段和载体片段的回收 | 第40页 |
·pBI121/Gy3表达载体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离子束注入无芒雀麦种子和愈伤组织体系的建立 | 第43-56页 |
·引言 | 第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无芒雀麦种子的春化 | 第43页 |
·离子束注入种子 | 第43-44页 |
·种子培养方法 | 第44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4-46页 |
·不同甘油浓度对愈伤组织真空耐受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离子束注入愈伤组织 | 第4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离子注入干种子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离子注入春化种子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愈伤组织诱导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离子注入愈伤组织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离子束介导质粒 DNA转化无芒雀麦种子及愈伤组织的研究 | 第56-65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质粒的中量提取 | 第56-57页 |
·GUS染色 | 第57-58页 |
·干种子的转化处理 | 第58页 |
·春化种子的转化处理 | 第58页 |
·愈伤组织的转化处理 | 第58-59页 |
·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第59页 |
·转化体的PCR检测 | 第59页 |
·转化体的RT-PCR检测 | 第59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质粒中量提取结果 | 第59-60页 |
·种子转化结果 | 第60-61页 |
·质粒pBI121转化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质粒pBI121/Gy3转化实验结果 | 第62-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撰写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