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导言 | 第14-26页 |
一、选题旨趣 | 第14-17页 |
二、学术回顾 | 第17-21页 |
三、资料概况 | 第21-22页 |
四、研究取向 | 第22-24页 |
五、基本框架 | 第24-26页 |
第一章 上海市政府变革民俗的缘起 | 第26-74页 |
第一节 城市化与上海都市民俗 | 第26-38页 |
一、城市化与都市上海 | 第27-31页 |
二、上海都市民俗特征 | 第31-38页 |
第二节 政由俗革:民俗变革的背景分析 | 第38-50页 |
一、变俗与转型期秩序稳定 | 第38-40页 |
二、变俗与城市经济发展 | 第40-43页 |
三、变俗与现代文明进步 | 第43-48页 |
四、租界的刺激与示范 | 第48-50页 |
第三节 革故鼎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第50-60页 |
一、以巩固统治为变俗根本 | 第51-55页 |
二、以南京临时政府法令为蓝本的上海特色 | 第55-58页 |
三、变俗结果的不彻底性 | 第58-60页 |
第四节 继承与异动:北洋政府时期 | 第60-74页 |
一、继承辛亥遗产,新俗初立 | 第60-67页 |
二、尊孔复古,陋习重现 | 第67-74页 |
第二章 破旧立新与秩序重建(1927—1934) | 第74-128页 |
第一节 破旧立新:民俗变革的全面展开 | 第74-89页 |
一、变俗背景与历程 | 第74-80页 |
二、特点 | 第80-89页 |
第二节 旧俗涤荡的波折—以破除迷信为例 | 第89-107页 |
一、取缔迷信营业与民生经济 | 第90-98页 |
二、禁止迎神赛会与地方秩序 | 第98-107页 |
第三节 新俗铸模的困境—以推行革命纪念日为例 | 第107-128页 |
一、革命纪念日的确立 | 第108-112页 |
二、纪念日的推行 | 第112-121页 |
三、纪念日的现实操演 | 第121-128页 |
第三章 化民成俗与社会进步(1934—1937) | 第128-186页 |
第一节 变俗变政的系统建构 | 第128-138页 |
一、第一阶段(1934.2-1934.7):系统初建,宣传为主 | 第129-133页 |
二、第二阶段(1934.7-1937.8):组织加强,逐步推进 | 第133-138页 |
第二节 组织化的社会动员 | 第138-150页 |
一、识字运动 | 第139-143页 |
二、卫生运动 | 第143-145页 |
三、社会动员及其效果 | 第145-150页 |
第三节 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以集团结婚为个案 | 第150-163页 |
一、政府引领与集团结婚的出现 | 第150-154页 |
二、政府管理与集团结婚发展 | 第154-156页 |
三、集团婚礼的特点 | 第156-160页 |
四、集团结婚的社会效应 | 第160-163页 |
第四节 双轨制下的整合效应—丧葬礼俗的演变 | 第163-186页 |
一、中西冲突与家舍问题 | 第164-168页 |
二、租界与公墓制引入 | 第168-171页 |
三、学习西方:市政府的殡葬管理 | 第171-180页 |
四、现代性与丧葬礼俗 | 第180-186页 |
第四章 进步与秩序:民俗变革的效果与制约因素分析 | 第186-226页 |
第一节 变俗变政的效果 | 第186-190页 |
一、变俗:现代性增长的动力 | 第186-189页 |
二、以俗变政:任重而道远 | 第189-190页 |
第二节 上海的地方性:一种共时性的考察 | 第190-210页 |
一、“破坏摩登”:取缔“奇装异服”禁令的出台 | 第191-198页 |
二、“摩登无罪”:禁令推行中的上海特色 | 第198-204页 |
三、摩登化:上海地方性探究 | 第204-210页 |
第三节 民俗的传承性:一种历时性的考察 | 第210-226页 |
一、民间信仰长期留存 | 第211-216页 |
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 第216-226页 |
结语 | 第226-230页 |
附录 | 第230-252页 |
主要文献目录 | 第252-264页 |
后记 | 第264-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