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导论 | 第12-31页 |
一、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二、票据、票据交换与票据交换所概述 | 第12-17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23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资料 | 第23-25页 |
五、中国早期的票据清算制度举要 | 第25-31页 |
第一章 上海票据交换所的创立与初步发展(1933.1-1937.6) | 第31-56页 |
一、上海票据交换所的发起、筹备与建立 | 第31-44页 |
(一) 上海银行公会试图创建票据交换所的五次筹划 | 第31-36页 |
(二) 联准会的重新提议与筹备工作的开展 | 第36-40页 |
(三) 上海票据交换所的正式建立 | 第40-44页 |
二、上海票据交换所创设及创建迟滞的主要原因 | 第44-50页 |
(一) 上海票据交换所创设的主要原因 | 第45-48页 |
(二) 上海票据交换所创建迟滞的原因 | 第48-50页 |
三、上海票据交换所业务的初步拓展 | 第50-51页 |
四、交换银行与交换行情 | 第51-56页 |
(一) 交换银行的增加 | 第51-54页 |
(二) 交换行情的逐步增长 | 第54-56页 |
第二章 上海票据交换所的勉力维持(1937.7-1945.9) | 第56-84页 |
一、抗战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环境概述 | 第56-57页 |
二、太平洋战争前的上海票据交换所 | 第57-66页 |
(一) 独立承担交换存款、转帐和转发铝质辅币 | 第57-59页 |
(二) 上海票据交换所平准汇划贴水 | 第59-63页 |
(三) 所址的暂时变动和摆脱日伪控制的权宜之策 | 第63-66页 |
三、太平洋战争后日伪对上海票据交换所的控制 | 第66-75页 |
(一) 被强制改以中储券为票据交换的货币本位 | 第66-68页 |
(二) 交换存款和差额转账移归中储行接办 | 第68-72页 |
(三) 被迫修订票据交换章程 | 第72-73页 |
(四) 代理交换银行交由中储行代理交换 | 第73-75页 |
四、上海票据交换所的短暂停业及其应对措施 | 第75-77页 |
五、交换银行与交换行情 | 第77-84页 |
(一) 交换银行的快速增长 | 第77-81页 |
(二) 交换行情的变化 | 第81-84页 |
第三章 上海票据交换所的改组、拓展与停业(1945.10-1949.5) | 第84-110页 |
一、战后上海票据交换所的改组 | 第84-90页 |
(一) 战后初期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 | 第84-85页 |
(二) 上海票据交换所改组计划的产生和法币交换的恢复 | 第85-87页 |
(三) 上海票据交换所改组方案的出台与实施 | 第87-90页 |
二、新上海票据交换所的开业及其规模的拓展 | 第90-95页 |
三、上海票据交换所的附属机构与外延机构 | 第95-101页 |
(一) 职工子女教育补助金委员会 | 第95-96页 |
(二) 上海票据交换所实务研究委员会 | 第96-99页 |
(三) 上海银钱业票据交换员联谊会 | 第99-101页 |
四、解放前夕上海票据交换所的停业 | 第101-102页 |
五、交换行庄与交换行情 | 第102-110页 |
(一) 交换行庄的迅猛膨胀 | 第102-106页 |
(二) 交换行情的急剧增长 | 第106-110页 |
第四章 上海票据交换所的重新复业与交由中国人民银行接办(1949.6-1951.2) | 第110-129页 |
一、上海解放后的社会经济环境概述 | 第110-111页 |
二、上海票据交换所的复业与人民银行在该所地位的确立 | 第111-114页 |
三、上海票据交换所的附属机构 | 第114-117页 |
四、上海票据交换所的减薪、裁员与机构精简 | 第117-121页 |
五、上海票据交换所交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接办 | 第121-123页 |
六、交换行庄与交换行情 | 第123-129页 |
(一) 交换行庄的骤减 | 第123-126页 |
(二) 交换行情的变动 | 第126-129页 |
第五章 上海票据交换所的组织结构与管理 | 第129-173页 |
一、上海票据交换所组织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 第129-142页 |
(一) 组织结构的演变 | 第129-140页 |
(二) 组织结构演变的特点 | 第140-142页 |
二、上海票据交换所的人事管理 | 第142-149页 |
(一) 人事管理制度 | 第142-145页 |
(二) 人事管理中激励方式的运用 | 第145-146页 |
(三) 上海票据交换所管理层的变化 | 第146-149页 |
三、上海票据交换所的业务管理 | 第149-173页 |
(一) 业务管理中激励方式的运用 | 第149-152页 |
(二) 业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152-173页 |
第六章 上海票据交换制度的变迁:从两元并存、三足鼎立到三位一体 | 第173-228页 |
一、由两元并存到三足鼎立的雏形 | 第173-179页 |
(一) 两元并存的票据交换格局 | 第173-177页 |
(二) 中国银行成为划头银元清算中心—三足鼎立的雏形 | 第177-179页 |
二、上海票据交换制度的三足鼎立 | 第179-188页 |
(一) 三足鼎立的形成及各自演进 | 第179-184页 |
(二) 三者之间相互的票据交换 | 第184-188页 |
三、三足鼎立交换制度的继续存在及其演变 | 第188-206页 |
(一) 钱业清算制度的变革趋新 | 第188-191页 |
(二) 外商银行交换制度的转变 | 第191-195页 |
(三) 华商银行交换制度的更改 | 第195-199页 |
(四) 三者之间交换方法的变化 | 第199-206页 |
四、上海票据交换制度的三位一体 | 第206-209页 |
五、上海票据交换制度大一统后的继续变迁 | 第209-227页 |
(一) 变迁的动因 | 第209-212页 |
(二) 对现行交换制度的微调 | 第212-215页 |
(三) 制度变迁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 第215-219页 |
(四) 分组直接交换制的实施及内容 | 第219-227页 |
六、上海票据交换制度变迁的主要特点 | 第227-228页 |
第七章 上海票据交换所与上海银钱业团体的关系 | 第228-253页 |
一、上海票据交换所与银行业同业组织的关系 | 第228-239页 |
(一) 上海票据交换所与联准会 | 第228-231页 |
(二) 上海票据交换所与上海银行公会 | 第231-238页 |
(三) 上海票据交换所与上海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 | 第238-239页 |
二、上海票据交换所与上海钱业公会的关系 | 第239-253页 |
(一) 抗战胜利之前的竞争与合作 | 第239-251页 |
(二) 抗战胜利之后隶属关系的形成 | 第251-253页 |
第八章 上海票据交换所与金融管理当局的关系 | 第253-282页 |
一、上海票据交换所与财政部 | 第253-262页 |
二、上海票据交换所与中央银行 | 第262-279页 |
(一) 中央银行从游离到应邀加入 | 第263-264页 |
(二) 中央银行从退出到自行主办 | 第264-269页 |
(三) 受中央银行的委托办理上海市票据交换 | 第269-272页 |
(四) 中央银行对上海票据交换所的监管 | 第272-278页 |
(五) 上海解放前夕受中央银行委托之临时措施 | 第278-279页 |
三、上海票据交换所与中国人民银行 | 第279-282页 |
结语 | 第282-335页 |
附录一:交换用各项表单格式 | 第290-296页 |
附录二:上海票据交换所的历次章程 | 第296-308页 |
附录三:上海票据交换所大事记 | 第308-329页 |
附录四:人名和机构名索引 | 第329-335页 |
参引文献 | 第335-349页 |
后记 | 第349-3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