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述评 | 第15-24页 |
一、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演化过程 | 第15-16页 |
二、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 第16-20页 |
三、企业危机管理模型 | 第20-22页 |
四、对危机管理理论的评述 | 第22-24页 |
第三节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与社会资本观点——问题提出 | 第24-33页 |
一、企业危机管理面临挑战 | 第24-28页 |
二、企业社会资本成为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路径 | 第28-30页 |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 | 第33-67页 |
第一节 理论准备及相关研究述评 | 第33-52页 |
一、资本内涵的扩展 | 第33-35页 |
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 第35-43页 |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危机管理关系研究 | 第43-51页 |
四、对本文的启示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52-67页 |
一、研究构想 | 第52-53页 |
二、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53-57页 |
三、研究地点的选择及研究方法 | 第57-61页 |
四、论述逻辑 | 第61-67页 |
第三章 C市的环境及私营企业发展状况 | 第67-81页 |
第一节 C市的地理、经济环境 | 第67-69页 |
第二节 C市私营经济概况 | 第69-75页 |
一、私营经济发展的阶段及现状 | 第69-72页 |
二、C市私营经济发展的特征 | 第72-74页 |
三、私营经济的作用与功能 | 第74-75页 |
第三节 C市私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 第75-81页 |
一、私营企业发展的环境障碍 | 第75-76页 |
二、私营企业的融资障碍 | 第76-78页 |
三、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障碍 | 第78-81页 |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企业危机预防 | 第81-109页 |
第一节 私营企业危机预防现状小析 | 第81-83页 |
第二节 社会关系网与企业危机预防 | 第83-92页 |
一、社会关系投资:平时就烧香,免得临时抱佛脚 | 第83-86页 |
二、信息:社会关系预防企业危机的途径 | 第86-90页 |
三、运用社会关系预防企业危机之合理性 | 第90-92页 |
第三节 诚信与企业危机预防 | 第92-106页 |
一、中国人的信任特征 | 第92-98页 |
二、信任建立的基础及其维持机制 | 第98-102页 |
三、案例分析:建立信任预防企业危机 | 第102-10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五章 社会资本与企业危机处理 | 第109-135页 |
第一节 私营企业常见的企业危机及其处理 | 第109-118页 |
一、私营企业常见的企业危机类型 | 第109-111页 |
二、私营企业危机及其处理:几个案例 | 第111-118页 |
第二节 社会关系网:私营企业处理危机的模式 | 第118-127页 |
一、社会关系网:私营企业处理危机的共同选择 | 第118-122页 |
二、私营企业危机处理的成功模式 | 第122-125页 |
三、私营企业危机处理的失败模式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资源与权力:社会关系处理企业危机的途径 | 第127-132页 |
一、经济资源:社会网处理企业危机的途径之一 | 第127-129页 |
二、权力:社会关系网处理企业危机的途径之二 | 第129-13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32-135页 |
第六章 社会资本与企业危机恢复 | 第135-153页 |
第一节 企业危机恢复:社会关系网的力量 | 第135-141页 |
一、社会学关于强关系的研究 | 第135-138页 |
二、强关系在企业危机恢复过程中的运用 | 第138-141页 |
第二节 企业危机恢复:诚信的作用 | 第141-151页 |
一、诚信、信任与信用 | 第141-142页 |
二、诚信与企业危机恢复 | 第142-147页 |
三、诚信:企业成长日益重要的因素 | 第147-15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53-15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53-156页 |
一、社会资本:私营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路径 | 第153-155页 |
二、社会资本在私营企业危机管理中的运作途径及其功效 | 第155-156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156-159页 |
一、社会关系网的负功能 | 第156-157页 |
二、诚信:亟待重视的社会资本 | 第157-1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9-168页 |
附录一 访谈对象目录 | 第168-169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169-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