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锦江书院山长考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绪论第10-15页
 一、选题原因第10-12页
 二、资料的采集及其运用第12-14页
 三、文章结构第14-15页
第一章 锦江书院山长任职次第考第15-32页
第二章 锦江书院山长生平事迹考述第32-158页
 易简第32-37页
  一、掌教锦江、潜心育才第34-36页
  二、感情丰富、意蕴深刻第36-37页
 杨锡麟第37-39页
 张晋生第39-44页
  一、掌教锦江、制订规章第39-42页
  二、诗风古朴、数量众多第42-44页
 侯度第44-45页
 郑方城第45-54页
  一、掌教锦江、亲陈迷津第49-50页
  二、师法唐宋、诗文并举第50-54页
   1. 根柢于学问、兴会于性情第51-52页
   2. 兼采众家、自成一体第52-54页
 储掌文第54-58页
  一、老儒宿学、加意士风第55-56页
  二、学有渊源、文辞俱佳第56-58页
   1. 感情真挚、多用典质第56-57页
   2. 简洁质实、感情充实第57-58页
 高辰第58-65页
  一、掌教锦江、成绩斐然第61-63页
  二、学问渊博、诗文并重第63-65页
   1. 为文精凝、感情真切第63-64页
   2. 为诗清古、多唱和之作第64-65页
 彭端淑第65-78页
  一、掌教锦江、堪称师表第67-70页
   1. 以实学课士、指授不倦第68-70页
   2. 强调“行”先于“知”的教育思想第70页
  二、诗文富茂、士林圭臬第70-78页
   1. 体裁丰富、论断高妙第71-76页
   2. 为文古朴、法度严谨第76-78页
 顾汝修第78-87页
  一、掌教锦江、笃行德教第80-85页
   1. 造士有法第81-84页
   2. 重新修缮奎星阁第84-85页
  二、工制艺诗文、精宋儒义理第85-87页
   1. 诗文工整、雅正安和第85-86页
   2. 精研宋儒义理、多所创见第86-87页
 敬华南第87-93页
  一、掌教锦江、孜孜以求第89-90页
   1. 任重道远、不辞艰辛第89-90页
   2. 训育诸生、语重心长第90页
  二、师出有名、诗文古雅第90-93页
 姜锡嘏第93-100页
  一、掌教锦江、造士尤众第94-97页
   1. 继续推行锦江书院的传统育人模式第95-96页
   2. 浓郁的锦江情结第96-97页
  二、沉静笃学、诗理兼长第97-100页
   1. 潜心理学、诠释精当第97-98页
   2. 诗仿盛唐、感情浓郁第98-100页
 杨彦青第100-104页
  一、千思万虑、激励诸生第100-102页
  二、长于叙事、善言德化第102-104页
   1. 勤于文而善言德化第102-103页
   2. 擅长叙事体第103-104页
 杨芳灿第104-113页
  一、屡任山长、善为人师第107-108页
  二、精诗工词、名扬当世第108-112页
   1. 词藻斐然、自成体系第109-111页
   2. 骈体文雄比诗歌第111-112页
   3. 词亦有成第112页
  三、遗文蜀地、彰显胜景第112-113页
 于德培第113-116页
  一、功名富贵、道德文章第114-116页
  二、情真意切、无限厚望第116页
 王来遴第116-120页
  一、掌教锦江、强调德育第118页
  二、文辞精炼、结构清晰第118-120页
   1. 文字简洁、详略得当第119页
   2. 语多骈体、结构清晰第119-120页
 蔡玉林第120-122页
 李彬然第122-123页
 王炳瀛第123-130页
  一、掌教锦江、品学兼顾第125-126页
  二、以佛入文、骈散相间第126-130页
   1. 浓厚的“佛释”特征第126-129页
   2. 严整而又不失灵活的文风第129-130页
 李惺第130-138页
  一、继承开拓、成就颇多第133-136页
   1. 因材施教、面向群体第133-134页
   2. 学、德并重第134-135页
   3. 尊师善教第135-136页
  二、采措众论、自成一家第136-138页
 周铭恩第138-139页
 何增元第139-143页
  一、至情至理、尽职尽责第141-142页
  二、结构巧妙、典雅晓畅第142-143页
 童棫第143-146页
 牛树梅第146-152页
  一、掌教锦江、敦品勤学第150-151页
  二、简洁平实、寓意深刻第151-152页
 伍肇龄第152-158页
  一、掌教锦江、迁士颇众第154-155页
  二、文辞古丽、晓畅清新第155-158页
结语第158-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68页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春秋战国时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和实践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