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概论 | 第8-10页 |
§1-2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适用范围及发展概述 | 第10-13页 |
1-2-1 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类型 | 第10-11页 |
1-2-2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类型 | 第11-13页 |
§1-3 谐振接地方式的应用价值和存在的技术难题 | 第13-15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谐振接地原理及技术标准 | 第16-30页 |
§2-1 谐振接地概述 | 第16-17页 |
§2-2 补偿电网的工作原理 | 第17-23页 |
2-2-1 消弧线圈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7页 |
2-2-2 补偿电网等值接线图 | 第17-19页 |
2-2-3 电流谐振等值回路 | 第19-20页 |
2-2-4 失谐度、合谐度与阻尼率 | 第20-21页 |
2-2-5 弧隙恢复电压上升速度的减缓 | 第21-23页 |
§2-3 补偿电网中性点位移电压 | 第23-27页 |
2-3-1 补偿电网正常运行情况下的位移电压 | 第23-25页 |
2-3-2 补偿电网的异常位移电压 | 第25-27页 |
§2-4 补偿电网的谐振危害及抑制措施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失谐度的外加扫频信号自动测量方法 | 第30-46页 |
§3-1 传统测量电网调谐方法及其不足 | 第30-34页 |
3-1-1 补偿电流的测量 | 第30-31页 |
3-1-2 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粗估算 | 第31页 |
3-1-3 电网对地电网电容电流实测 | 第31-34页 |
§3-2 外加扫频信号法测量失谐度的基本原理 | 第34-40页 |
3-2-1 测量方法的理论依据 | 第34-36页 |
3-2-2 对外加扫频信号的要求 | 第36-37页 |
3-2-3 失谐度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37-40页 |
§3-3 自动扫频信号源的电路实现及工作过程 | 第40-43页 |
3-3-1 电路实现 | 第40-43页 |
3-3-2 工作过程 | 第43页 |
§3-4 小结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系统 | 第46-52页 |
§4-1 消弧线圈的补偿方式 | 第46-48页 |
4-1-1 预调式与随调式消弧线圈 | 第46-47页 |
4-1-2 粗微调式消弧线圈 | 第47-48页 |
§4-2 粗微调消弧线圈的设计 | 第48-50页 |
4-2-1 粗调线圈工作状态的选择 | 第48-50页 |
4-2-2 微调线圈的选择 | 第50页 |
4-2-3 微机控制粗调消弧线圈的功能概述 | 第50页 |
§4-3 小节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微机消弧线圈控制策略与实现 | 第52-57页 |
§5-1 微控制器工作流程 | 第52-53页 |
§5-2 故障模块控制流程 | 第53-55页 |
§5-3 谐振故障控制模块流程 | 第55页 |
§5-4 小节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