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6-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 ·现实背景 | 第18-19页 | 
| ·理论背景 | 第19-20页 | 
|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 第2章 定义研究对象 | 第25-30页 | 
| ·知识的内涵 | 第25-26页 | 
| ·知识的外延 | 第26-30页 | 
| ·数据与信息 | 第26页 | 
| ·技术 | 第26-27页 | 
| ·经验 | 第27-28页 | 
| ·惯例与规则 | 第28-30页 | 
| 第3章 文献综述 | 第30-59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0-53页 | 
| ·关于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的研究 | 第30-36页 | 
|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 | 第36-48页 | 
| ·创新与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 第48-53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53-59页 | 
| ·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 | 第53-55页 | 
|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 | 第55-59页 | 
| 第4章 模型与假设 | 第59-72页 | 
| ·概念模型与假设 | 第59-70页 | 
| ·企业的创新能力 | 第59-60页 | 
| ·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行为 | 第60-64页 | 
| ·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 | 第64-69页 | 
| ·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 第69-70页 | 
| ·实证模型 | 第70-72页 | 
| 第5章 研究方法 | 第72-77页 | 
| ·数据收集方法 | 第72页 | 
| ·变量测度 | 第72-77页 | 
| ·知识的特性 | 第73页 | 
| ·知识共享的意愿 | 第73-74页 | 
| ·知识共享行为 | 第74-75页 | 
| ·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 | 第75页 | 
| ·企业的吸收能力 | 第75页 | 
| ·企业的创新能力 | 第75-77页 | 
| 第6章 数据预处理 | 第77-87页 | 
| ·描述统计 | 第77-80页 | 
| ·数据的信度检验 | 第80-81页 | 
| ·效度检验和单建构尺度 | 第81-85页 | 
| ·总体效度分析 | 第81-83页 | 
| ·单建构尺度 | 第83-85页 | 
| ·多重共线性检测 | 第85-87页 | 
| 第7章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和假设验证 | 第87-112页 |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88-102页 | 
| ·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88-96页 | 
| ·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96-99页 | 
| ·企业吸收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99-100页 | 
| ·企业创新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0-102页 | 
| ·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结构模型 | 第102-112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112-118页 | 
| ·主要结论和启示 | 第112-115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贡献 | 第115-116页 | 
|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16-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 一、英文文献部分 | 第118-126页 | 
| 二、中文文献部分 | 第126-129页 |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129-131页 | 
| 附录二: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中的制造业分类简表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