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技术及机理研究
| 创新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低渗透砂岩油藏分类及渗流特征 | 第10-13页 |
| ·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分类 | 第10-11页 |
| ·低渗透砂岩油藏内流体渗流研究 | 第11-12页 |
| ·低渗透油藏内水驱油两相渗流 | 第12-13页 |
| ·低渗透油藏内流体非线性渗流研究 | 第13-18页 |
| ·注水井注入能力下降研究 | 第18-20页 |
| ·室内实验结果 | 第18-19页 |
| ·预测注入能力下降的模型 | 第19-20页 |
| ·低张力表活剂溶液驱油 | 第20-22页 |
| ·界面张力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 第20-21页 |
| ·低张力水驱油 | 第21-22页 |
| ·注微生物激活、移动地层滞留油 | 第22-24页 |
| ·采油微生物的特点 | 第22页 |
| ·微生物激活、移动滞留油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 ·微生物采油法的应用 | 第23-24页 |
|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4-26页 |
| 第2章 特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特征 | 第26-46页 |
| ·室内实验研究 | 第26-35页 |
| ·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单相渗流 | 第26-29页 |
| ·水驱油实验 | 第29-35页 |
| ·特低渗透油藏流体的渗流特征 | 第35-45页 |
| ·储层介质在变应力下的弹—塑性变形及结构变化 | 第35-36页 |
| ·高含蜡—胶质原油流变性 | 第36-38页 |
| ·低渗透油藏内的胶凝结构分析 | 第38-41页 |
| ·流度随压力梯度的变化 | 第41-43页 |
| ·原油边界层的作用 | 第43-44页 |
| ·关于油藏渗流场的描述问题 | 第44-45页 |
|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 第3章 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过程中渗流阻力的变化 | 第46-84页 |
| ·毛管孔道中的各种阻力效应 | 第47-49页 |
| ·油柱(或气泡)处于静止状态时的阻力效应 | 第47-48页 |
| ·压差作用下油柱欲运动时的阻力效应 | 第48页 |
| ·珠泡流到孔道窄口时的遏阻情况 | 第48-49页 |
| ·在几种简化岩石孔道中的渗流 | 第49-55页 |
| ·单根毛管孔道中的单相液流 | 第49-50页 |
| ·单根、多根互不连通毛管孔道中的两相液流 | 第50-51页 |
| ·不等直径并联孔道中的两相液流 | 第51-53页 |
| ·单根变断面毛管的两相流动 | 第53-54页 |
| ·毛管孔道中的混合液流 | 第54-55页 |
| ·储层的压力敏感性影响 | 第55-59页 |
| ·储层的压力敏感性概述 | 第55-56页 |
| ·低渗透储层岩性及变形分类 | 第56-57页 |
| ·变形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 ·微孔隙的欠饱和及水锁效应 | 第59-68页 |
| ·欠束缚水饱和度及其产生的原因 | 第59页 |
| ·储层孔隙自吸与水锁效应 | 第59-61页 |
| ·“毛管欠饱和”在低渗透油藏水锁中的作用 | 第61-65页 |
| ·水膜在低渗透油藏水锁中的作用 | 第65-67页 |
| ·低渗透油藏中的水锁效应 | 第67-68页 |
| ·粘土矿物产状及对油层的损害 | 第68-76页 |
| ·陆源粘土矿物概述 | 第68-69页 |
| ·自生粘土矿物产状及对油层的潜在影响 | 第69-72页 |
| ·低渗油层损害机理 | 第72-76页 |
| ·微粒运移及对油层的损害 | 第76-82页 |
| ·微粒运移概述 | 第76-77页 |
| ·储层内部微粒运移造成的油层损害 | 第77-79页 |
| ·悬浮物的弥散效应 | 第79-82页 |
| 本章小节 | 第82-84页 |
| 第4章 低渗透油藏井间压力分布及产量公式 | 第84-92页 |
| ·非达西线性渗流下的流体运动方程 | 第84-85页 |
| ·低渗透油藏非达西线性渗流的压力分布公式 | 第84-85页 |
| ·低渗透油藏非达西线性渗流的油井产量公式 | 第85页 |
| ·非线性渗流下的流体运动方程 | 第85-89页 |
| ·低速非线性渗流的油井产量公式 | 第85-87页 |
| ·低速非线性渗流的压力分布公式 | 第87-88页 |
| ·非线性程度的变化规律 | 第88-89页 |
| ·两种渗流下的压力分布及产量比较 | 第89-90页 |
| ·特低渗透油藏压力场分布 | 第90-91页 |
| 本章小节 | 第91-92页 |
| 第5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评价 | 第92-117页 |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 | 第93-100页 |
| ·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界面张力 | 第93-97页 |
| ·表活剂的吸附和耐冲洗能力 | 第97-100页 |
| ·表活剂复合体系驱油实验研究 | 第100-114页 |
| ·表活剂体系降低驱替压力 | 第100-103页 |
| ·矿化度对活性剂降压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 ·pH值对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107页 |
| ·含微生物污水降压实验 | 第107-111页 |
| ·含油污水降压实验研究 | 第111-114页 |
| ·朝82-152井单井降压增注试验 | 第114-116页 |
| 本章小节 | 第116-117页 |
| 第6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与应用 | 第117-140页 |
| ·生物表活剂性能评价 | 第117-120页 |
| ·Bs菌液的制备 | 第117-118页 |
| ·菌种评价 | 第118-120页 |
| ·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120-125页 |
| ·驱油实验流程 | 第120页 |
| ·微生物驱油实验结果 | 第120-121页 |
| ·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二元体系驱油实验 | 第121-125页 |
| ·微生物油井解堵 | 第125-128页 |
| ·微生物解堵原理 | 第125页 |
| ·现场应用效果与评价 | 第125-128页 |
| ·微生物水井降压增注 | 第128-129页 |
| ·萨南过渡带350m开发区微生物驱矿场试验 | 第129-139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129-130页 |
| ·历史拟合 | 第130-132页 |
| ·微生物驱油方案的确定原则 | 第132-133页 |
| ·微生物驱油注入方案的确定 | 第133页 |
| ·矿场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33-139页 |
| 本章小节 | 第139-140页 |
| 结论 | 第140-142页 |
| 致谢 | 第142-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4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8-149页 |
| 详细摘要 | 第14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