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蓄水构造区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探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0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岩溶地下水蓄水构造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基本理论 | 第20-36页 |
·近似方法 | 第20-21页 |
·涌水量曲线方程 | 第20-21页 |
·水文地质比拟法 | 第21页 |
·理论计算方法 | 第21-25页 |
·地下水动力学法 | 第21-23页 |
·水均衡法 | 第23-25页 |
·地球物理化学法 | 第25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5-26页 |
·随机数学方法 | 第26-33页 |
·多元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7-28页 |
·模糊数学 | 第28-32页 |
·时间序列分析法 | 第32-33页 |
·非线性理论方法 | 第33-35页 |
·神经元网络法 | 第33-34页 |
·系统辨识法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岩溶地区地下水蓄水构造研究 | 第36-47页 |
·单斜型岩溶蓄水构造 | 第37-40页 |
·单斜-纯碳酸盐岩型(Ⅰ-1) | 第37-39页 |
·单斜-碳酸盐岩夹非可溶岩型(Ⅰ-2) | 第39-40页 |
·向斜型岩溶蓄水构造 | 第40-44页 |
·向斜-纯碳酸盐岩型(Ⅱ-1) | 第41-42页 |
·向斜-碳酸盐岩夹非可溶岩型(Ⅱ-2) | 第42-44页 |
·背斜型岩溶蓄水构造 | 第44-46页 |
·背斜-纯碳酸盐岩型(Ⅲ-1) | 第44-46页 |
·背斜-碳酸盐岩夹非可溶岩型(Ⅲ-2)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隧道涌突水量计算 | 第47-79页 |
·毛坝向斜蓄水构造地质环境条件 | 第47-51页 |
·地质构造 | 第47-48页 |
·地层岩性 | 第48-49页 |
·岩溶发育特征 | 第49页 |
·岩溶水系统特征 | 第49-50页 |
·岩溶涌突水情况 | 第50-51页 |
·毛坝向斜段隧道涌突水量计算 | 第51-75页 |
·隧道涌水量计算分段 | 第51-52页 |
·地下水动力学法 | 第52-56页 |
·水均衡法 | 第56-59页 |
·Modflow 数值模拟法 | 第59-64页 |
·层次分析-模糊数学方法 | 第64-69页 |
·神经网络预测 | 第69-75页 |
·毛坝向斜蓄水构造计算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 | 第75-79页 |
第5章 明月山隧道-明月峡背斜隧道涌突水量计算 | 第79-102页 |
·明月峡背斜蓄水构造地质环境条件 | 第79-83页 |
·地质构造 | 第79-80页 |
·地层岩性 | 第80-81页 |
·岩溶发育特征 | 第81-82页 |
·岩溶水系统特征 | 第82页 |
·岩溶涌突水情况 | 第82-83页 |
·涌突水量计算 | 第83-97页 |
·隧道涌水量计算分段 | 第83-84页 |
·地下水动力学法 | 第84-87页 |
·水均衡法 | 第87-90页 |
·Modflow 数值模拟法 | 第90-94页 |
·层次分析-模糊数学方法 | 第94-96页 |
·神经网络预测 | 第96-97页 |
·明月峡背斜蓄水构造计算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 | 第97-102页 |
第6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方法适宜性分析 | 第102-108页 |
·近似方法 | 第102页 |
·理论计算方法 | 第102-105页 |
·地下水动力学法 | 第102-104页 |
·降雨入渗系数法 | 第104-105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05页 |
·随机数学方法 | 第105-106页 |
·非线性理论方法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论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