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前言 | 第14-22页 |
| 第一章 江南隆起北缘区域地质及古油藏(油气显示)分布 | 第22-30页 |
| ·区域地质 | 第22-25页 |
| ·区域概况 | 第22-23页 |
| ·沉积演化 | 第23-24页 |
| ·断裂体系 | 第24-25页 |
| ·古油藏(油气显示)特征及分布 | 第25-30页 |
| ·油气显示分布 | 第25-27页 |
| ·油气显示产状 | 第27-28页 |
| ·油藏中沥青性质及产状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麻江—凯里地区古油藏解剖 | 第30-52页 |
| ·成藏背景 | 第30-38页 |
| ·区域概况 | 第30-33页 |
| ·油气显示 | 第33-38页 |
| ·成藏条件 | 第38-43页 |
| ·油源对比 | 第38-40页 |
| ·有效烃源岩 | 第40-41页 |
| ·储盖层 | 第41-43页 |
| ·圈闭 | 第43页 |
|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 第43-52页 |
| ·埋藏史和热史 | 第43-47页 |
| ·构造(圈闭)发育史 | 第47-48页 |
| ·油气藏成藏和破坏 | 第48-52页 |
| 第三章 南山坪古油藏解剖 | 第52-63页 |
| ·成藏背景 | 第52-56页 |
| ·区域概况 | 第52-54页 |
| ·沥青显示 | 第54-56页 |
| ·成藏条件 | 第56-59页 |
| ·油源对比 | 第56-57页 |
| ·生储盖 | 第57-59页 |
| ·圈闭 | 第59页 |
|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 第59-63页 |
| ·埋藏史和热史 | 第59-61页 |
| ·构造(圈闭)演化史 | 第61-62页 |
| ·油气藏成藏及破坏 | 第62-63页 |
| 第四章 通山半坑古油藏解剖 | 第63-72页 |
| ·成藏背景 | 第63-67页 |
| ·区域概况 | 第63-65页 |
| ·沥青显示 | 第65-67页 |
| ·成藏条件 | 第67-69页 |
| ·沥青来源探讨 | 第67-68页 |
| ·生储盖 | 第68-69页 |
|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 第69-72页 |
| ·埋藏史和热史 | 第69-70页 |
| ·油气藏成藏与破坏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泰山古油藏解剖 | 第72-82页 |
| ·成藏背景 | 第72-75页 |
| ·区域概况 | 第72-74页 |
| ·沥青显示 | 第74-75页 |
| ·成藏条件 | 第75-79页 |
| ·油源对比 | 第75-77页 |
| ·生储盖 | 第77-78页 |
| ·圈闭及其形成时间 | 第78-79页 |
|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 第79-82页 |
| ·埋藏史和热史 | 第79-80页 |
| ·油气藏成藏与破坏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古油藏对比解剖 | 第82-96页 |
| ·成藏基本要素对比 | 第82-86页 |
| ·烃源岩 | 第82-83页 |
| ·储集层 | 第83-85页 |
| ·盖层 | 第85-86页 |
| ·成藏对比及成藏规律探讨 | 第86-96页 |
| ·成藏控制因素 | 第86-93页 |
| ·油藏破坏机制 | 第93-94页 |
| ·成藏规律探讨 | 第94-96页 |
| 结论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 图版说明 | 第101-102页 |
| 图版 | 第102-103页 |
| 附表1 江南隆起带北缘典型古油藏成藏条件对比表 | 第103-104页 |
| 附表2 江南隆起带北缘典型古油藏成藏机制对比表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