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 论 | 第9-11页 |
第2章 特殊目的信托(SPT)的基本理论 | 第11-15页 |
·信贷资产证券化及SPT 概述 | 第11页 |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意义 | 第11页 |
·特殊目的载体与证券化 | 第11页 |
·特殊目的信托的概念、特点及其运作流程 | 第11-14页 |
·特殊目的信托的概念和特点 | 第11-12页 |
·特殊目的信托的运作流程及具体模式 | 第12-14页 |
·SPT 模式之当事人法律关系 | 第14-15页 |
·SPT 与发起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4页 |
·SPT 与投资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4页 |
·SPT 与证券商、服务商、委托管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4-15页 |
第3章 我国有关SPT 的法律规制及其实践 | 第15-18页 |
·我国特殊目的信托资产证券化有关法规概况 | 第15页 |
·我国SPT 模式运作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及相关实践 | 第15-18页 |
·SPT 在我国的可行法律基础 | 第15-16页 |
·SPT 较SPC 在我国优先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 第16页 |
·国内SPT 模式运作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 第16-18页 |
第4章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SPT 的立法概况及立法模式 | 第18-23页 |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SPT 的立法概况 | 第18-21页 |
·美国关于特殊目的信托的立法 | 第18-19页 |
·日本关于特殊目的信托的立法 | 第19-20页 |
·韩国关于特殊目的信托的立法 | 第20页 |
·菲律宾关于特殊目的信托的立法 | 第20页 |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特殊目的信托的立法 | 第20-21页 |
·有关SPT 运作的几种立法模式 | 第21-23页 |
·系统的证券化立法模式 | 第22页 |
·无系统的证券化立法文件 | 第22页 |
·通过监管机构的监管法规来规范资产证券化 | 第22-23页 |
第5章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SPT 运作的制约 | 第23-30页 |
·我国《信托法》对SPT 运作的制约 | 第23-25页 |
·债权可否作为信托财产 | 第23页 |
·信托财产的转移 | 第23页 |
·信托财产登记与公示 | 第23-24页 |
·信托公司发行证券的资格 | 第24页 |
·信托受益权的证券化 | 第24页 |
·信托资金的募集及信托产品的流通 | 第24-25页 |
·我国《合同法》对SPT 运作的制约 | 第25页 |
·我国《商业银行法》对SPT 运作的制约 | 第25页 |
·我国《证券法》对SPT 运作的制约 | 第25-26页 |
·资产支持证券是否受《证券法》调整 | 第25-26页 |
·《证券法》中分业经营原则的制约 | 第26页 |
·我国破产法对SPT 运作的制约 | 第26-27页 |
·对超额抵押的规定 | 第26-27页 |
·信托转移资产的有效性 | 第27页 |
·我国《担保法》对SPT 运作的制约 | 第27-28页 |
·普通债权资产的担保尚未得到法律的认可 | 第27页 |
·担保权益登记制度不够完善 | 第27-28页 |
·缺乏动产担保制度 | 第28页 |
·附属担保权益的转移 | 第28页 |
·抵押物的执行 | 第28页 |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对SPT 运作的制约 | 第28-29页 |
·我国税法对SPT 运作的制约 | 第29-30页 |
第6章 我国应用SPT 模式运作信贷资产证券化评析 | 第30-46页 |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SPT 法规的最新发展 | 第30页 |
·我国资产证券化SPT 立法的评析 | 第30-35页 |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评析 | 第30-34页 |
·其他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规章的简评 | 第34-35页 |
·我国SPT 法制建设前瞻 | 第35-46页 |
·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5-36页 |
·立法进程的安排 | 第36-39页 |
·立法内容的完善 | 第39-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