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形异步叠轧辅以热处理制备超细孪晶铜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超细孪晶铜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孪晶 | 第12-14页 |
| ·超细孪晶铜制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大变形法制备超细晶的主要方法 | 第17-20页 |
| ·等径角挤压法 | 第17页 |
| ·高压旋转法 | 第17-18页 |
| ·反复弯曲平直法 | 第18-19页 |
| ·多向锻造和多向压缩法 | 第19页 |
| ·沙漏挤压法 | 第19-20页 |
| ·叠轧法 | 第20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实验过程 | 第22-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工艺制定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案 | 第23-27页 |
| ·制样流程 | 第24-25页 |
| ·异步叠轧实验 | 第25页 |
| ·热处理实验 | 第25页 |
| ·试样组织观察实验 | 第25-26页 |
| ·力学性能和硬度实验 | 第26-27页 |
| ·导电性测试 | 第27页 |
| ·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异步叠轧过程中纯铜的组织演变 | 第28-54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大变形异步叠轧的过程特征 | 第28-37页 |
| ·异步轧制铜带材的原理 | 第28-31页 |
| ·异步轧制时的最佳状态 | 第31-34页 |
| ·搓轧区的形成 | 第34-36页 |
| ·搓轧区对界面复合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异步轧制过程中变形量的表示方法 | 第37页 |
| ·异步叠轧过程中纯铜的组织与性能变化 | 第37-49页 |
| ·异步叠轧过程纯铜的组织变化 | 第37-43页 |
| ·大变形异步叠轧对界面复合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大变形异步叠轧过程中晶粒细化的机制 | 第45-46页 |
| ·异步叠轧过程中晶体的滑移和转动 | 第46-48页 |
| ·异步叠轧过程中晶界的作用 | 第48-49页 |
| ·多晶铜异步叠轧形变的微观特点 | 第49页 |
| ·异步叠轧过程中剪切力对孪晶形成的影响 | 第49-52页 |
| ·孪生的位错机理 | 第49-50页 |
| ·塑性变形的剪切机理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超细孪晶的形成机制 | 第54-74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再结晶退火工艺的探索 | 第54-63页 |
| ·试样在170℃下退火的组织形貌 | 第55页 |
| ·试样在175℃下退火的组织形貌图 | 第55-56页 |
| ·试样在180℃下退火的组织形貌图 | 第56-57页 |
| ·试样在185℃下退火的组织形貌图 | 第57-58页 |
| ·试样在190℃下退火的组织形貌图 | 第58-61页 |
| ·试样在高于190℃下退火 | 第61-63页 |
| ·再结晶退火温度探讨 | 第63-64页 |
| ·退火孪晶形成机制 | 第64-68页 |
| ·三种形态孪晶的形成 | 第68页 |
| ·温度对孪晶的影响 | 第68-69页 |
| ·剪切作用对孪晶形成的影响 | 第69-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超细孪晶铜材性能研究 | 第74-84页 |
| ·引言 | 第74页 |
| ·铜材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硬度 | 第74-81页 |
| ·铜材的力学性 | 第74-77页 |
| ·铜带材的显微硬度 | 第77-79页 |
| ·Hall—Petch关系 | 第79-81页 |
| ·铜材的导电性 | 第81-83页 |
| ·变形前铜材的电导率 | 第81-82页 |
| ·不同等效应变下铜材的导电性 | 第82页 |
| ·不同退火工艺下铜材的导电性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展望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