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土石坝抗震稳定分析方法概述 | 第15-24页 |
1.2.1 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15-17页 |
1.2.2 土石坝抗滑稳定分析 | 第17-19页 |
1.2.3 土石坝及地基液化稳定分析 | 第19-21页 |
1.2.4 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分析 | 第21-24页 |
1.3 土石坝抗震稳定分析方法评述 | 第24-2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4.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离散型剪切条计算模型研究 | 第29-56页 |
2.1 引言 | 第29-31页 |
2.2 土石坝线弹性地震响应分析的离散型剪切条模型 | 第31-37页 |
2.2.1 分析模型与基本假定 | 第31-32页 |
2.2.2 振动特性 | 第32-34页 |
2.2.3 地震动力响应 | 第34-35页 |
2.2.4 算例及其分析 | 第35-37页 |
2.3 土石坝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离散型剪切条模型 | 第37-43页 |
2.3.1 土的动力本构模型 | 第37-38页 |
2.3.2 等价线性化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2.3.3 土石坝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离散型剪切条模型 | 第39-43页 |
2.4 土石坝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的对比分析 | 第43-52页 |
2.4.1 计算参数 | 第43-46页 |
2.4.2 结果及其分析 | 第46-52页 |
2.5 基于反应谱法的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简化分析方法 | 第52-54页 |
2.5.1 分析原理 | 第52-53页 |
2.5.2 算例与分析 | 第53-54页 |
2.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土石坝拟静力抗震稳定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56-82页 |
3.1 引言 | 第56-58页 |
3.2 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 第58-61页 |
3.2.1 基于强度折减概念的安全系数定义 | 第58-59页 |
3.2.2 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法 | 第59-60页 |
3.2.3 失稳判据 | 第60页 |
3.2.4 大型通用软件ABAQUS及其应用 | 第60-61页 |
3.3 土石坝抗震稳定分析有限元静力法 | 第61-65页 |
3.3.1 土石坝抗震计算静力法的基本原理 | 第61-62页 |
3.3.2 算例及其分析 | 第62-65页 |
3.4 基于规范法的土石坝拟静力抗震稳定分析 | 第65-74页 |
3.4.1 地震惯性力的确定方法及其评价 | 第65-66页 |
3.4.2 基于有限元法的坝体拟静力稳定性分析 | 第66-67页 |
3.4.3 渗流作用力 | 第67-70页 |
3.4.4 考虑渗流效应的土石坝抗震稳定分析 | 第70页 |
3.4.5 拟静力地震总应力法 | 第70-72页 |
3.4.6 拟静力地震有效应力法 | 第72-74页 |
3.5 基于地震响应分析的土石坝拟静力抗震稳定分析 | 第74-77页 |
3.5.1 土石坝地震动力反应分析 | 第74-76页 |
3.5.2 地震惯性力 | 第76-77页 |
3.5.3 土石坝拟静力抗震分析 | 第77页 |
3.6 土石坝拟静力抗震稳定性分析的对比计算 | 第77-80页 |
3.6.1 计算参数 | 第77-78页 |
3.6.2 结果及其分析 | 第78-80页 |
3.7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土石坝地震动力稳定性及坝坡滑移量分析 | 第82-107页 |
4.1 引言 | 第82-84页 |
4.2 土石坝拟静力稳定性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84-88页 |
4.2.1 潜在滑动体的平均地震响应 | 第84-85页 |
4.2.2 土的强度的循环退化效应 | 第85-86页 |
4.2.3 对于圆弧滑动面的简化Bishop法 | 第86-87页 |
4.2.4 对于非圆弧滑动面的改进简化Bishop法 | 第87-88页 |
4.3 土石坝坝坡地震滑移量估算 | 第88-97页 |
4.3.1 基本原理 | 第88-90页 |
4.3.2 圆弧滑动面的地震滑移量估算方法 | 第90-91页 |
4.3.3 沿光滑渐变曲面的地震滑移量估算方法 | 第91-92页 |
4.3.4 圆弧滑动面的算例分析 | 第92-96页 |
4.3.5 光滑渐变曲面滑动面的算例分析 | 第96-97页 |
4.4 考虑强度退化效应的土石坝地震滑移量估算 | 第97-99页 |
4.4.1 计算方法 | 第97-98页 |
4.4.2 算例分析 | 第98-99页 |
4.5 竖向地震加速度作用对土石坝抗震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99-106页 |
4.5.1 竖向地震加速度影响的现有考虑方法 | 第99-100页 |
4.5.2 正弦波激励下坝体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100-104页 |
4.5.3 地震激振下坝体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104-106页 |
4.6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地震作用下土石坝整体变形计算方法 | 第107-128页 |
5.1 引言 | 第107-108页 |
5.2 残余应变与残余孔隙水压力的经验模式 | 第108-111页 |
5.2.1 无粘性土的残余应变和孔隙水压力及其经验模式 | 第109-110页 |
5.2.2 粘性土的残余应变和孔隙水压力及其经验模式 | 第110-111页 |
5.3 等效结点力—逐步软化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111-114页 |
5.3.1 地震整体变形计算原理 | 第111-112页 |
5.3.2 等效结点力—逐步软化有限元方法 | 第112-114页 |
5.4 地震作用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14-117页 |
5.4.1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14-115页 |
5.4.2 与其它整体变形分析模型的比较 | 第115-116页 |
5.4.3 循环荷载下粘性土的经验本构模型 | 第116-117页 |
5.5 等效地震结点力 | 第117-120页 |
5.6 地震永久变形计算 | 第120-121页 |
5.7 算例及其分析 | 第121-126页 |
5.7.1 计算参数 | 第121-122页 |
5.7.2 结果及其分析 | 第122-126页 |
5.8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6.1 结论 | 第128-130页 |
6.2 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4-14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