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0页 |
| ·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9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9-10页 |
| 第2章 故障恢复模型 | 第10-19页 |
| ·故障恢复模型的体系结构 | 第10-11页 |
| ·故障恢复模型分类 | 第11-14页 |
| ·M: N模型 | 第11-12页 |
| ·故障恢复周期模型 | 第12-14页 |
| ·MPLS/GMPLS网络中最主要的故障恢复模型 | 第14-17页 |
| ·全局的/集中的备份模型 | 第14-15页 |
| ·逆向备份模型 | 第15页 |
| ·局部的/部分的备份模型 | 第15-16页 |
| ·1+1模型 | 第16-17页 |
| ·保护环(P-cycles) | 第17页 |
| ·扩展 MPLS故障恢复模型到光网络 | 第17-19页 |
| 第3章 可恢复的 QoS的路由算法 | 第19-23页 |
| ·简介 | 第19页 |
| ·服务质量路由原则 | 第19页 |
| ·MPLS QoS在线路由算法 | 第19-22页 |
| ·动态可恢复的路由算法 | 第19-20页 |
| ·最小干涉路由算法 | 第20-21页 |
| ·基于侧面的路由 | 第21-22页 |
| ·路由信息 | 第22-23页 |
| 第4章 网络可靠性和利用率 | 第23-28页 |
| ·概述 | 第23页 |
| ·网络可靠性的测量 | 第23-25页 |
| ·失效率(Failure Rate FR) | 第23-24页 |
| ·平均修复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 MTTR) | 第24页 |
|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 | 第24页 |
| ·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Time to Failure MTTF) | 第24页 |
| ·可靠性(Rehability R) | 第24-25页 |
| ·可用性(Availability A) | 第25页 |
| ·无效率(Unavailability U) | 第25页 |
| ·计算失效率的方法 | 第25-28页 |
| ·链路失效概率评估 | 第25-26页 |
| ·用公式表示 LSP失效概率 | 第26-28页 |
| 第5章 降低失效概率和失效影响 | 第28-38页 |
| ·简介 | 第28页 |
| ·备份路径中的资源消耗 | 第28-29页 |
| ·降低失效概率和失效影响 | 第29-33页 |
| ·剩余失效概率(RFP) | 第29-30页 |
| ·失效影响 | 第30-31页 |
| ·降低网络失效概率和失效影响:案例研究 | 第31-33页 |
| ·网络中的流量保护服务 | 第33-35页 |
| ·通信级别保护需求——DiffServ实例 | 第34页 |
| ·差分恢复服务建议 | 第34-35页 |
| ·增强 QoS路由算法 | 第35-38页 |
| ·备份决策模块 | 第35-36页 |
| ·两步路由算法 | 第36-38页 |
| 第6章 基于 MPLS/GMPLS的故障恢复 | 第38-49页 |
| ·故障保护与恢复过程 | 第38-44页 |
| ·故障保护 | 第38-41页 |
| ·双向LSP的保护 | 第41-42页 |
| ·故障恢复 | 第42-44页 |
| ·基于约束的多QoS保证的故障恢复算法 | 第44-46页 |
| ·设计算法所考虑的因素 | 第44页 |
| ·约束条件的限制 | 第44-45页 |
| ·算法的建立过程 | 第45页 |
| ·算法的流程 | 第45-46页 |
| ·发展前景 | 第46-49页 |
| 第7章 结束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