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 ·退耕还林的背景 | 第8-10页 |
| ·社会经济背景 | 第8-10页 |
| ·生态环境背景 | 第10页 |
| ·我国退耕还林现状 | 第10-11页 |
| ·退耕还林的意义 | 第11-12页 |
| ·中药材GAP 基地建设 | 第12-13页 |
| ·酸枣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用价值 | 第13-18页 |
| ·酸枣的生态习性 | 第13-14页 |
| ·酸枣生长物候期 | 第14页 |
| ·酸枣仁的药用价值 | 第14-18页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3页 |
| ·延安概况 | 第20页 |
| ·酸枣基地概况 | 第20-21页 |
| ·生态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酸枣GAP 基地的建立 | 第23-34页 |
| ·中药现代化与GAP | 第23-24页 |
| ·实施GAP 是中药材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23页 |
| ·实施GAP 是我国加入WTO 后中药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 第23页 |
| ·实施GAP 将对我国中药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 第23-24页 |
| ·药材道地性 | 第24-25页 |
| ·道地药材与产地 | 第24页 |
| ·道地药材产地的变迁 | 第24-25页 |
| ·中药材生产与地域性 | 第25页 |
| ·建立GAP 必须以道地药材为基础 | 第25页 |
| ·延安酸枣GAP 基地的道地性 | 第25-26页 |
| ·延安酸枣GAP 基地的管理模式现状 | 第26-28页 |
| ·运营机制 | 第26-27页 |
| ·建立酸枣GAP 基地的质量体系 | 第27-28页 |
| ·延安酸枣GAP 基地质量控制 | 第28-29页 |
| ·标准依据 | 第28页 |
| ·性状 | 第28页 |
| ·鉴别 | 第28页 |
| ·检查 | 第28-29页 |
| ·酸枣GAP 基地规范化种植技术 | 第29-34页 |
| ·选择基地 | 第29-30页 |
| ·整地 | 第30页 |
| ·挖栽植坑 | 第30页 |
| ·种子的选择 | 第30-31页 |
| ·栽植 | 第31-32页 |
| ·苗期管理 | 第32页 |
| ·锄草 | 第32页 |
| ·施肥 | 第32页 |
| ·抗旱 | 第32页 |
| ·防汛 | 第32页 |
| ·防病虫害 | 第32页 |
| ·修剪 | 第32页 |
| ·采收 | 第32-33页 |
| ·质量等级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推广应用酸枣的效益分析 | 第34-40页 |
| ·龙头企业的推广示范作用 | 第34-37页 |
| ·效益分析 | 第37-40页 |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37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37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37-40页 |
| 第六章 酸枣在陕北大面积种植成功的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 ·各级政府的支持 | 第40页 |
| ·职能部门的指导 | 第40-41页 |
| ·公司的基地建设投入 | 第41页 |
| ·药农的积极配合 | 第41-42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附录 | 第46-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